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百病”民俗的渊源与流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走百病,北方多称作度百厄、游百病,散百病,南方多称为走桥、走三桥,岭南地区则多称为“采青”、“偷青”等。此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耗磨日习俗,约在唐代与其他多种习俗相混合,形成了度厄、逐疫、祛病、求子等多种内涵,是一种兼具累积沉淀型和合流变形型类型特点的民俗。由于其来源混杂,变化多歧,地方性差异较大,所以学界对其渊源流变的综合性的梳理甚少。本文不揣浅陋,对“走百病”民俗颇为复杂的渊源流变情况作一梳理,以期加深我们对于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的认知与理解。
      一、走百病之缘起
      走百病习俗的直接渊源,为“耗磨日”。光绪《东光县志》卷二指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此乃走百病之缘起。”按,“耗磨日”,又称“耗磨辰”或“耗日”,忌磨茶、磨麦和一切事务,官私不开仓库,皆停业饮酒。这一风俗形起源于何时?南朝彭城人刘敬叔《异苑》卷八记载了两则故事,隐约透露了一些信息。其一曰:“余姚县仓封印完全,既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于是不复损耗。”其二曰:“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谓是偷者,每以扃钥为意,常周行宅内。后果见篱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泽,有踪迹,乃作绳驱,放穿穴口,夜中忽闻有摆扑声,往掩,得一髻,长三尺许,从此无复所失。”这两则传说都说明南朝刘宋时已有虚耗鬼怪损耗、偷盗财物的传说。鬼怪善盗,使公家和私人的财物损耗,所以大家不开仓库,不事劳作,以减少损耗,这实际上是后世所说“耗磨日”习俗的滥觞,其起源时间当在南北朝,分布地域则包括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

      到了唐代,“耗磨日”已经相沿成俗,唐诗中相关描写颇多。张说《耗磨日饮》其一云:“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但令不忘醉,翻是乐无为。”其二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赵冬曦《和张燕公耗磨日饮》曰:“春来半月度,俗忌一朝闲。不酌他乡酒,无堪对楚山。”上述三首诗,说明了耗磨日至迟在唐玄宗时期已经流行。正月十六这一天,因为虚耗鬼要偷盗财物和欢乐,所以唐人都不磨麦,甚至什么事也不干,只是饮酒取乐。此俗历代相传至今。宋代袁文《瓮牖闲评》云:“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其令如此。”南宋戴复古《闻严坦叔入朝再用前韵》:“凄凉风雨日,强把瓮头春。独守空虚室,那逢耗磨辰。”王世贞《正月十六日于鳞会于齐河挟一生为姑布术者》:“小酌可成烧尾宴,壮心俱付耗磨辰。”乾隆《上元后一日小宴廷臣用重华宫赐宴韵》:“岂是耗磨沿俗例,要因昭鬯遇昌年”。上述对于耗磨日的记载,也反映了当日人们守财避耗、休闲求乐的民俗心理。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民间还留存此俗:“正月十六不干活,牛啊马啊歇一天”。也就是说正月十六人们还不用开工干活。这是“耗磨日”的遗留。

      盛唐时期,耗磨日习俗还与钟馗信仰混合,“虚耗”成为鬼名,形成禳除习俗。唐代卢肇《唐逸史》记载过钟馗捉住“虚耗”吃掉的故事:唐玄宗梦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人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后来唐玄宗让吴道子画钟馗捉鬼图,并批示说:“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上述故事的流行,说明了耗磨日与盛唐、中唐广泛流传的钟馗信仰融合,新出现了驱鬼、驱邪等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由于虚耗成鬼,唐代又形成了耗磨日的禳除习俗——“照虚耗”。照耗日点灯,与古人认为灯火可以驱鬼的观念有关。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即在正月第一个末日晚上,点燃用芦苇捆扎的火把,照亮井厕里,那么众鬼就会逃跑。灯火驱鬼的观念在六朝十分流行,到了唐代则为照虚耗习俗所借用,形成了“照虚耗”的习俗,一直流传到清代。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岁晚节物》:“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不过,各地照虚耗的时间并不一致,主要有除夕、祈灶日(腊月二十四)、元宵节、天仓节(正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是其节期)。宋代以来“虚耗”被理解为老鼠,因此照耗又衍生出照耗和老鼠嫁女习俗。《古今图书集成· 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九一“季冬部”引《琐碎录》:“二十四日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也。二十四日取鼠一头烧在于子地上埋之,永无鼠耗。”老鼠,也称耗子。腊月祀灶日照虚耗时举行烧老鼠的仪式以祈求“永无鼠耗”。唐代照虚耗是在灶里,宋代扩大在为厨、厕、门及床下,清代的范围更广及浴室、井以及楼上、鸡埘等阴暗、潮湿之处,这是把虚耗作为鼠耗理解的缘故。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五:除夕点灯于房,曰“照耗”。 如今,不少地方都有老鼠嫁女的故事和年画,其实就是照耗习俗的一个反映。给老鼠嫁女点灯,其意义在驱除“虚耗”,一种认为老鼠为害人间,使老鼠嫁女也有“送”和“出”之意,“以礼相送,化灾害为吉祥”,是一种求平安的传统思想。另一种认为“以鼠嫁女喻人丁兴旺,多子多孙”,是来源于鼠的生物特征。老鼠快而多的惊人繁殖力,实在令渴望多子多孙的人家所向往。 因此,老鼠嫁女便成了如鼠一般多子多孙的象征,因此有了求子的内涵。
      “耗磨日”的禳除习俗,还与古代驱鬼逐疫仪式——傩祭混合。逐瘟驱鬼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代以来逐除疫鬼的驱傩仪式。《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古人认为十二月厉鬼“随强阴出害人”,所以要行大傩以逐除之。因此形成了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宋以后,击鼓驱除鬼祟,时间为岁暮至来年的元宵节。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湖州土风,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而乱挝之,昼夜不停,至来年正月半乃止。问其所本,无能知者。但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由于时间的接近,一些地方的虚耗日与逐疫之傩礼出现了混合。如光绪《寿阳县志》载:“士女游观街陌,并入官署不禁,谓之‘走百病’。十六日,撞钲击鼓,挨户作殴逐状,略如古人之傩,谓之‘逐虚耗’,亦曰‘逐瘟’。夜燃灯、燔柴如元旦,谓之‘照虚耗’。”

      综上所述,脱胎于“耗磨日”的走百病习俗,是在民间虚耗传说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唐代以来与钟馗信仰、点灯驱鬼习俗融合形成“照虚耗”习俗,宋代以来又进而与驱鬼逐疫习俗混合,从发展形成了度厄、逐疫、求子等多种文化内涵。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晓听风 发表于 2017-12-05 | 只看该作者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不错啊。了解了以往不了解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2-24 12: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