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美甲笔试 美甲手試 拔毛考试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好在25岁之前想明白的七件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做公众号之后,我经常会收到粉丝提问。很多问题答过就忘了,但一年前的一个提问,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

那个粉丝的问题其实稀疏平常,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年龄。

他问我,他应该继续工作,还是辞职考研?问题是,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按照年龄算,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没学会走路。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心智如此晚熟,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是因为认知,是因为对某些基础问题的认知模糊不清。

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在新书《认知突围》里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也经常从公众号后台收到粉丝提问,他发现这些提问虽然五花八门,但总是有许多共性,总是指向一些基础的概念。

他认为:“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回顾我遇到的那些迷茫的提问者,无论是面临情感抉择还是人生规划,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遇到问题习惯问别人怎么办,而不是问自己怎么办。他们身体成年了,心理却依然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他指条道,寄希望于别人能提供一条可以直接复制模仿的生活路径,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一个清晰的、现成的、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快捷方案。

他们就像巨婴一样,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25岁大多数人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两年了,25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25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25岁之前,就建立起来。

01  关于未来: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有一条既定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读完幼儿园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在这个阶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只要努力争上游就好,不需要做什么选择。

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大学?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

我们和同龄人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开。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地比拼出输赢。

所以,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成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人生。

彻底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象的跑道上比较输赢,你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地方的路径。

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专注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跳槽而跳槽,因为别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

你会开始追随你自己。

02  关于生命: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年长的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可是我一直觉得,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当记者的时候,这种体会特别深,那个时候经常一天不止跑一条新闻,上午去的地方、接触的人、采访的新闻事件和下午可能完全不同,生活事件密集地发生,以至于过了一天像过了好几天。

我也迅速地沉稳练达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毕业后成长最快的时期,我甚至觉得一年的记者阅历顶得上其他人的五年。后来转行过起了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生活仿佛从干饭变成了稀粥。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就是奖励。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体验,是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还是在短暂的一生里,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同的事?

至少相比安稳,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人生观是指导我们的人生选择的底层代码。我毕业之后去报社当记者,之后辞职进入新媒体,接着辞职开始自由职业,我很少觉得迷茫,因为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过这一生,面临形形色色选择的时候,我心里就和明镜似的。

同时还会获得一种不计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气: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03  关于金钱:想实现财务自由,要靠资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上班族靠每个月的死工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金钱也需要认知突围。

《认知突围》的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金钱,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版税收入等等;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财务自由指的不是钱够用,而是指长期不劳动换取报酬,也充裕。财务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工资而工作,不再被工资捆绑。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靠停工就没收入的劳动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所以在金钱方面,25岁之后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25岁之后,除了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4-20 04: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