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美甲笔试 美甲手試 拔毛考试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完美主义者自杀机率更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01-完美主义者自杀机率更高?
加拿大韦仕敦大学(Western University)人格心理学家史密斯(Smith et al., 2017)上月底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即便我们无法断定完美主义导致自杀倾向,两者之间的关联也非常紧密。

史密斯仔细研究了45个过往与性格和自杀倾向有关的实验报告,分析这些实验中涉及的54个样本、11,750个被测人。

他发现:无论一个人追求完美的压力来自自身(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他人(他人对自己要求过高,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还是社会尺度(socially prescried 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都和自杀倾向紧密关联(closely correlated)。

对完美的追求——无论这份不许失败只许成功的压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对完美主义者本身都是难以承受和驾驭的。

完美主义者在关键时刻不懂得寻求帮助,因为他们认为寻求帮助本身就是示弱和不完美的表现。

“执着于毫无瑕疵的完美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病态,”史密斯说。

完美主义对身心健康的侵蚀除了最极端的生命剥夺(也就是自杀),还有其他更多负面影响。

报告中提到:完美主义者自我要求太高,好比摘星捧月——“他们不仅追求卓越,甚至追求超越卓越”。

当他们犯错时,常常以极不健康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例如酗酒、暴饮暴食、触碰毒品…… 无论是何种逃避方式,都难免对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危害,和自杀一样,侵蚀生命原本的状态和质量。

也许真正的完美,从来都是不完美。


-02-一群人在一起比一个人更容易撒谎?

小编表示: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德国一向是全球人做事严谨、道德高尚的杰出代表,不过德国人当然也有扯谎骗人的时候。不久前,一起德国著名汽车生产厂家“大众”(Volkswagen)就涉嫌过一宗污染物排放假许可证的案子。

来自德国慕尼黑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在独自一人时非常诚实守信的人们,一旦聚集成小组或是团体,就会变成一个更容易撒谎的群体,特别是涉及金钱的时候(Kocher, Schudy, & Spantig, 2017)。

大学的研究者们邀请了273位被测者参与他们的实验。实验方法很简单:扔骰子,报点数。报的点数越高,拿钱越多。

研究者们先让这些人一个个单独参加测试,记录他们口头报出的骰子点数和实际的点数,再让他们分成几组参与同样的测试。

分组测试则分为两个版本进行:
  • 版本一:组内所有人都需要对上报的骰子点数达成一致。
  • 版本二:组内所有人虽然对此事经过相互讨论,但不要求最终上报点数的一致性。


大家不妨猜猜,人们在哪种测试方式下,最有可能上报虚假的骰子点数:是单独个人测试、版本一分组测试、还是版本二?

正确答案揭晓:版本一的分组测试中,全组人达成的共识,撒谎程度达到最高潮。

更有趣的是,那些单独受测时诚实守信的乖宝宝们,在组内讨论时也都纷纷沦陷。

研究者们注意到:在分组测试的版本一中,组内成员为了达成一致通过扯谎来获取更高的金钱回报,甚至会通过讨论确立一套“谎言正当辩护”策略(dishonesty justifications),以备谎言被揭穿时更好地维护全组的名誉和利益。

团队从来都不只是个体的加和,而是高于所有团队组成部分的存在。这一点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尚是如此,在集体主义为先的东方就更上层楼。

既然已经是大家共同决定的方式和结果,又能为集体带来更多的好处,撒点谎也未必是坏事…… 是这样吗?

又或者,自己一个人撒谎时,责任肯定是自己的。但藏在一个集体里和大家一起撒谎,责任就变成由大家共同承担了。因此在集体的保护伞下,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和不诚实的阴暗面就更容易显现出真实?

最真实的人,除了做诚实的自己,更会在集体中勇敢守卫正义。


-03- 什么样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杀人犯?

近年来,杀人犯罪者校园化、低龄化趋势在全球蔓延。

除去观察这些年轻的犯罪者工作、学习、财务和婚恋等可能致其犯罪的因素外,是否有可能,他们的“杀人倾向”从小就被自己最亲近的母亲渐渐培养起来了?

来自英国的Yardley教授是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应用犯罪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of Birminghan City University's Centre for Applied Criminology)。Yardley通过调查研究几位杀人犯和其母亲的亲子和家庭关系后得出结论:母亲的种种不良行为正让孩子的杀人倾向得以滋生。

“在我调查的那些杀人犯中,他们的母亲都把‘残酷’二字带入了孩子们每日生活的各个角落。她们无一例外地虐待过自己的孩子,或是忽视过孩子理应被满足的需求,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创建起一个偏离正常道德轨迹的思想价值体系,让孩子颠倒是非黑白,对错不分。”

以下三种母亲在Yardley教授看来最有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杀人犯:

1. 反抗型母亲(anti-mothers)

这类母亲的问题往往来源于家庭内部。

她们往往自己从小就曾是受害者,受到过来自父母的家庭暴力、虐待和忽视。虽然她们自身没有成为罪犯,也大多能进入婚姻、生养孩子,但有一部分会在孩子身上让自己孩提时的痛苦重演,更悲剧地让自己变成了自己小时候最憎恨的对象。

2. 超越型母亲(uber-mothers)

这类母亲的问题往往来源于家庭外部。

虽然她们出身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但独特的成长经历让这些母亲对社会上的道德标尺和行为准则高度敏感。“非法分子(illegitimacy)”、“穷光蛋(poverty)”、“少数怪胎(minority)”…… 对这些社会环境一直以来贴在她们身上的标签,她们倍感憎恶。为了避免同样的事再一次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类母亲一方面严格监管孩子的言行举止,也同时在孩子做错事、受到来自他人的道德指责时,一味袒护孩子,以至于在孩子做错事时也接触不到正确的行为标尺。

3. 消极型母亲(passive-mothers)

这一类母亲是消极个体的代表,每天都生活在会被社会审判的恐惧之中。

“你不是个合格的母亲!”这大概是她们最怕听到的。也许是天生安静内向,即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内外表现出道德上的行为和认知缺陷或是无能,这些母亲也总会施以否认(denial),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奢望一切问题都会自行瓦解。长此以往,孩子的不道德行为和价值体系终究得不到健康积极的正确引导。

伤人者,自有他们被伤所以悲伤的过去。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4-20 04: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