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总是和你争辩,这是好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朋友圈里,一位妈妈抱怨,女儿越来越会跟自己讲条件了;说话的句式基本变成了:“如果我怎么样,她就怎么怎么样。”比如,某天不让女儿吃冰激凌,女儿竟说:“如果你不让我吃冰激凌,我周末就不跟你去姥姥家。”
类似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女儿要看动画片,她不让,女儿说:
“你不让我看动画片,我就不洗漱、不睡觉。”
女儿要穿那条粉色的裙子,她觉得天气转冷需要换件厚的,女儿说:
“如果不穿这条裙子,我就不去幼儿园。”
被女儿“要挟”多了,这位妈妈被气得够呛,有几次还动手打了孩子。
有些宝妈安慰,说:“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这样,只要不违反原则,随他就好。”而另一些,则说:“孩子讲条件一定要趁早管,我们家那个已经上天了。”比如,家里人一起吃饭,小朋友霸道地说:“我先吃,你们都别动。”一开始,爸爸妈妈宠孩子,也就“乖乖”等他吃完。没想到,小朋友现在变本加利,只要不等他吃完,家里人谁都不能动筷子,否则就哭闹不止。
最近又出新招,上幼儿园非要爷爷背着去不可,否则就在家哭闹、打人,不去幼儿园。如此“小霸王”做派,让父母实在苦不堪言。当孩子跟你讲条件,究竟该“顺”还是该“管”?除了无限退让,或者“暴力矫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首先,我想先跟你聊聊,孩子究竟为什么喜欢跟你讲条件。
孩子跟你条件,是心智发展的必然阶段
孩子喜欢跟父母提条件,其实并不全是坏事,也可能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必经阶段。《爸爸去哪儿第五季》中,陈小春在节目中超凶儿子Jasper,但Jasper超级理智地对他爸说:
“what's wrong with you?”
“Can you stop angry now?”。
这种敢于表达自己情绪与需求,敢于与父亲提条件的沟通方式,让陈小春一时间感到很诧异,表示:“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之间会有这样的对话”、“我相信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段对话”。而Jasper的这种主动表达的方式,正说明他其实有非常强大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顺利与父亲沟通。
事实上,在婴儿成长的最初阶段,是没有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4个月以前的婴儿实际上把自己看作其母亲的一部分。
大约在18个月左右,孩子开始能够自我辨认,同时伴随着两项进步:
●开始玩假装游戏;
●开始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我自己)。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对这种自我觉知感到兴奋,以“我”开头的句子增多,我想要……,我要做……,我要吃……。
所以,在父母听来,孩子所提的条件,实际上,是孩子在进行充分地自我确认。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对孩子所提的“条件”给予正向反馈,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主感,培养自信的人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后的生活中,也更敢于提出条件、争取自己所需,而不是自卑与畏缩。
孩子频繁讲条件,是在提醒父母注意以下几点
孩子可能在模仿你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家庭是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孩子说话、做事的方式都必然从家人身上学习而来,如果一个家庭里,家人的交往方式是讲条件的,孩子也变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这种方式。特别是0-6岁阶段的孩子,大脑正处于活跃的黄金时期,模仿和吸收能力十分惊人,很容易就可以模仿父母的行为。
也许,你可以检索一下,这样的对话是否也常常在你的家庭中出现:
●你今天好好练琴,晚上就带你去吃必胜客;
●这学期如果你考到班上前3名,
●假期就带你去英国玩;
●你这周不再课上捣乱,
●周末就允许你打两个小时的电子游戏。
当父母习惯以这种偷懒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意愿练琴、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时……,孩子也同时学会了同父母讲条件,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玩具,游戏时间等。当父母双方喜欢以“条件置换”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时,在孩子的脑海中会形成:“想要的东西,可以用某种条件来获得”的思维模式,因而,孩子也学会了与父母讲条件。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父母离孩子太“近”了
父母对于0-2岁的婴儿的养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叫做近端养育法。
这种养育法主张,父母应该在身体上接近孩子,经常抱孩子,和孩子接触。
一种叫做远端养育法。
这种养育方式习惯于让父母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提供玩具,用手指把食欲喂到孩子嘴里,跟孩子面对面地说话,而不是通过接触进行沟通。一项追踪研究比较了来自喀麦隆的恩所人和来自雅典的希腊人的儿童教养法(希腊母亲采用近端养育法,使用玩具的时间大于占到一半),发现了近端养育法和远端养育法的明显差异:近端养育法将使学步儿童较少产生自我觉知,但会较多地顺从。反之,远端养育法可能培养出有较多自我觉知但较少顺从的儿童。
也就是说,那些通过远端养育法培养的孩子,更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所以,更多地与父母提出要求。而通过近端养育法培养的孩子,则更多表现为顺从。
无限度的宠爱不是爱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为人父母者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很多家长误以为爱孩子,就是无限制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家长无限地宠爱和关怀。事实上,当家长没有节制、不加取舍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仅剥夺了孩子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孩子养成“只要我提要求,父母都会满足”的惯性思维。如此,孩子会不断加码、给家长提出更多的要求。
当孩子跟你提条件,该怎么办?
尽管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婴幼儿阶段,家长应该表示充分的尊重与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应该无限度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过度的满足会变成宠溺和纵容,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当孩子频频向你提要求时,以下两个方法,不妨一试。
用规则代替“条件”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用ipad看动画片,也许,你可以与孩子商议,每天一个小时的看动画片时间,到点,就请孩子把ipad还给妈妈。
我的一位朋友,给孩子规定,没看ipad45分钟,就需要停下来用15的时间,眺望远方会让眼睛休息,孩子则可以用ipad看两个小时的动画片,效果非常好。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规则制定,就必须按照规则来执行,否则孩子会以为规则可以突破、可以商量、可以用其它条件来交换,规则本身就没有了意义。
用耐心地解释代替“交换条件”
如果孩子想吃冰激凌,请耐心的给孩子解释,妈妈现在不让你吃冰激凌,是害怕你吃了会拉肚子,而不是急于用“你吃饼干”好不好来代替。当把吃冰激凌的弊端告诉孩子,实际上是邀请孩子来自己做决策,把决定权还给孩子。这样,除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还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否则,当孩子接受了“饼干”来取代“冰激凌”,孩子会认为不吃冰激凌吃饼干这件事情,是因为母亲担心自己拉肚子,是为母亲做的。长久下去,会让孩子在不自觉间形成“我是为了母亲才这样做的”意识,这样,不利于培养的孩子的责任感及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所以,当孩子开始学会与你讲条件,并频繁地用讲条件的方式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家长应该敏感地觉知,这既是孩子形成自我觉知、自我意识发展地必经阶段,给予充分地尊重,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把“讲条件”当作与父母谈判的方式。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事情的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教会孩子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父母,并开始渐渐懂得:只有自己,才可以为自己负责。
作者:若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家媒体平台签约作者。新书《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近期上市。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1-18 19:0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