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把999个男人和1个女人关在一个房间十年会发生什么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7-10-06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如果把999个男人和1个女人(或999个女人和1个男人)关在同一个房间里数十年会发生什么事?这种想法非常猎奇。事实上,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都不会允许进行类似的实验,但《辐射》中的避难所就为我们想象出了类似的场景。

  从字面上来理解,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应该为幸存者提供生存的条件,但《辐射》中的避难所无意拯救任何人,建立避难所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验。每个避难所都有一个实验项目,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则是一只只小白鼠。实验内容大多比较猎奇,有的还非常残忍。这不是开发者为了噱头刻意为之,从《辐射1》到《辐射4》,透过无数荒诞不经故事,开发者们实际是在向我们揭示一个道理:人性始终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11号避难所:服从权威是人类的天性

  当最后一位居民踏进11号避难所后,大门就被锁死了。等待着避难所居民的是一个极其残忍的死亡游戏:每年都必须选出一个人走进一间密室献出生命,否则避难所内所有人都会被人工智能处决。第一个知道这条规则的人是11号避难所的首任监督,因此当他将这一消息公诸于众的时候,立即引起了公愤。感觉受到欺骗的人们一致要求让监督第一个去死。

  尽管监督在避难所中拥有最高统治权,但是在和全体成员对抗的情况下依然显得势单力薄。监督苦苦解释说,自己在进入11号避难所之前也毫不知情,无奈在民愤面前还是百口难辨,最终只有哭着走进密室死去。从此以后,11号避难所每年都会民主选出一位监督,并让他在任期结束后充当牺牲者。被选出来充当监督的,通常都是大家公认品德败坏的人。


在杀戮游戏进行期间,11号避难所的大门持续保持关闭

  随着时间流逝,所谓的坏人已经全部被投票处死,11号避难所开始人人自危。于是一些以操控选票为目的的利益集团形成了。它们仗着各自对选票的影响力不断威胁、压迫避难所内的其他居民。其中气焰最嚣张的是一个叫“正义团”(The Justice Bloc)的组织。

  在一次选举前,正义团威胁一位叫做凯瑟琳的女性与他们全体成员一起去床上娱乐,否则就会选出她的丈夫。护夫心切的凯瑟琳只好屈服于淫威,可是万万没想到正义团最终还是食言将票投给了她丈夫。愤怒的凯瑟琳决定拼死一搏,便拿起武器陆续暗杀了多名正义团成员,并在被抓住后对自己的杀人罪行供认不讳。


11号避难所处刑牺牲者的密室

  凯瑟琳如愿以偿,最终替代了自己的丈夫被选为新任监督。然而令各大利益集团意想不到的是,她一上任就利用监督的权力废除了民主选举监督的制度,并规定以后每一任监督都只能通过电脑摇号随机产生。如果这一法令最终执行,各大利益集团不但会失去威胁他人的资本,而且自己的成员也完全有可能被选为牺牲品。

  各大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发起了武装政变,而凯瑟琳则获得了长期受利益集团欺压的弱势人群支持,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爆发了。绝大多数避难所居民都在这个过程中死去了。

  当整个11号避难所只剩下5个人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们决定不再选出牺牲者,打算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死亡。但人工智能并没有杀死他们,而是一边盛赞他们是“光辉人性的好榜样”,一边打开了避难所大门放他们离开。原来11号避难所一直以来还有一条没告诉任何人的特殊规定:当所有居民一致拒绝选出牺牲品的时候,杀戮游戏就会结束。


进入处刑室后会先让你观看一段温馨的录像,随后就会突然被乱枪打成筛子

  实际上揭露11号避难所秘密的文档一直静静地放在处刑牺牲者的密室之中,只要大家鼓起勇气冲进密室打败处刑机器人,就可以发现真相并脱离困境。可是自始至终没人敢质疑人工智能的权威,大家宁愿勾心斗角互相杀戮直至全灭,也不愿团结协作,冲进密室一探究竟。最终因为绝望而打算集体自杀的5人真的可以算是“光辉人性的好榜样”吗?得知真相的5人感受到了莫大的讽刺。或许是因为羞愧,其中四人在避难所门口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剩下的1人则孤身踏上了废土,决定把11号避难所的惨剧告诉世人。

  11号避难所的故事来自《辐射:新维加斯》。或许有人觉得之所以人们会听从安排自相残杀,是因为避难所中的人们都面临着生命的威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肯定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乐观。11号避难所这个故事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做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实验中受测者完全没有受到生命威胁。


11号避难所的故事来自《辐射:新维加斯》

  该实验召集了40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工作人员骗他们说这场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体罚对提高教学水平是否有帮助”,为此需要他们扮演老师不断问学生试卷上的问题。一旦学生答错,就要按下按钮对坐在电椅上的学生施加电击,而且每错一次,电击的强度就会增加一个等级。当然,实验并没有真的施加电击,扮演学生的工作人员会假装被电击中发出叫声,但作为受测者的“老师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随着电击强度的增加,“学生”会叫得越来越惨,如果电压达到330伏,学生则会假装晕死过去不作任何反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要受测者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关切或者对实验安全性的质疑,站在老师旁边的工作人员就会摆出严肃而权威的态势,用毫无妥协余地的口吻说道:“实验要求你必须进行下去。”


这个实验后来被拍成了一个名叫《服从》的纪录片

  在进行实验之前,设计者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电击强度达到330伏之前要求停止实验。因为这40个人中没有一位有人格缺陷,他们都是家庭中的好儿子、好丈夫,在工作上也兢兢业业。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善良人怎么可能没有恻隐之心呢?然而结果却大大出乎了意料:虽然所有人都对实验过程表现出了极度不安,但是40人中有26人(超过六成)一直坚持到把电压增至足以致命的450伏。

  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天生就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只要是权威的命令,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11号避难所屈从于人工智能的居民如此,服从长官的命令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士兵如此,当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恐怕也是如此。


许多人认为二战时期的普通纳粹士兵不该为犯下的罪行负责,他们仅仅是服从命令而已。这样的说辞成立吗?

112号避难所:人性是最大的系统Bug

  《辐射3》中的布劳恩博士是一位发明了虚拟现实设备的天才发明家。他发明的设备可以完美模拟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更重要的是,布劳恩博士还可以让躺在虚拟现实设备中的人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一个虚假的世界中。其效果非常类似于《黑客帝国》的母体世界。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布劳恩博士希望深入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他尤其想知道人们长期生活在虚拟现实世界中会怎样。于是便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建立了112号避难所。

  核战爆发后,虽然世界被毁灭了,但是布劳恩博士却得到了深入研究的机会。他决定亲自和112号避难所全体居民一起进入虚拟世界,并打算永远生活在当中。至于他们现实中的肉体则静静地躺在避难所中可以持续维持生命循环的躺椅上。


112号避难所的概念有一丝《黑客帝国》的味道

  在虚拟世界中,布劳恩博士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可以任意地创造或改变整个虚拟世界。而避难所的其他居民则在进入虚拟世界的那一瞬间被洗去记忆,忘记了自己正生活在虚假的世界当中。

  布劳恩创造的第一个世界叫做“大嘴鸟湖”,一个风景宜人的热带风景区——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想必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然而研究工作本身漫长而枯燥,布劳恩需要做的仅仅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进行观察。终于有一天,他厌倦了湖水拍击岸边的声音和热带毒辣的太阳,希望换一个生活环境。于是布劳恩强行终结了这个世界,洗掉了所有避难所居民的记忆,然后创造了第二个世界:阿尔卑斯雪山。


布劳恩博士创造的第一个世界是个热带风景区

  和大嘴鸟湖一样,雪山风光虽然能在最初的时候给布劳恩带来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布劳恩开始觉得生活越来越乏味。有一天,一位避难所居民在下楼梯时不慎滑倒,飞到了半空中,最后重重地摔进了雪地里,雪和血沾满全身的样子狼狈至极。看见这一幕的布劳恩突然萌生了一个充满恶意的念头:为什么不捉弄避难所其他的居民来找乐子呢?

  布劳恩开始设计各种恶作剧来吓唬、愚弄他人。为了追寻越来越刺激的体验,恶作剧的内容也逐渐向恶俗和血腥方面发展,到最后甚至变成了一场场屠杀。几年下来,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变:原来的阿尔卑斯雪山变成了“阿尔卑斯血山”。对布劳恩来说,虚拟世界中的其他居民不过是自己游戏中的NPC,就算杀了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任意复活。然而对避难所的居民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虚拟世界中的人物,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忍受死亡的痛苦。


很难想象阿尔卑斯山血流成河的样子是怎样的

  杀戮持续了二十多年,布劳恩最终还是对这种纯粹的暴力感到厌倦了,于是又一次按下了重置按钮。所有居民也在记忆被清空后随着布劳恩前往了第三个世界:宁静巷。

  宁静巷是一个非常温馨的美国小镇,避难所的居民们这次变成了小镇上朴实的镇民。乡亲们之间其乐融融的景象让布劳恩博士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也想起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于是他在这个世界中变身成一个小女孩,享受着所有人的宠爱。

  然而有着二十多年屠杀经历的布劳恩早已失去了纯洁的灵魂。当他看到居民们在小镇中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时,顺理成章地萌生了一个更加邪恶的想法:先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当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生活在安全和幸福之中时,再掀起一阵血雨腥风,用巨大的现实反差摧残人们的意志。


布劳恩博士在宁静巷中化身为一个小女孩。内心极其歹毒,外貌也不见得可爱。

  就在此时,《辐射3》的主角闯入了112号避难所的虚拟世界。玩家可以选择协助布劳恩博士的计划,弄哭儿童、挑拨夫妻关系、谋杀小镇镇民,最终带来灾难和恐惧;又或者在一个废弃的房子中打开虚拟现实系统的秘密控制台,启动“自毁程序”。一旦自毁程序被启动,除布劳恩博士之外的全体112号避难所居民都会真正死去,从而得到解脱。而布劳恩博士则会被永远困在虚拟世界之中忍受孤独。

  至此,布劳恩博士的实验应该已经有结论了。虚拟现实世界既然能正常运转那么多年,就已经说明这项技术达到了堪称完美的程度。然而有一个无法用技术手段解决的恶性Bug却会毁了这一切,那就是人性。当一个人拥有了上帝的能力,却仍然保持着一颗人类的心,那么他离变成恶魔就不远了。


112号避难所的虚拟现实舱

75号避难所:由冷漠引发的惨案

  在《辐射4》的世界中,枪手组织的出场频率非常小,存在感相当薄弱,可是你一旦与他们接触,肯定会感到惊讶。这些枪手的体魄非常强健,血量个个都可以和掠夺者的头目相媲美;他们的身手极其敏捷,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也能穿梭自如;更重要的是他们讲究战术,掩护射击、包抄偷袭运用得炉火纯青。如果仔细观察他们,还会发现枪手们穿着风格统一的军装。此外,就连他们在战斗中说话的腔调都颇具军事化色彩。这样一支可怕的部队来自75号避难所,而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场残酷实验的产物。

  75号避难所修建在一所中学的地下,在核弹来袭的警报响起时,这所中学的师生和部分孩子的家长有幸进入了其中。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个避难所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进行人类基因的改良实验。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基因甄选、激素治疗和加速世代循环来全方位强化人类的智能、体能和心理素质,从而培养出足以重建并复兴文明的超级人类。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实验对象只能是儿童和青少年。于是对实验毫无益处的17岁以上成年人很快就被避难所警卫集体处决了。孩子们虽然幸存了下来,但等待着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命运。


75号避难所的大门隐藏在一所中学的地下

  所有的孩子都会被强迫参加超高强度的体能和智能训练,与此同时还会注射大量用于基因改造的药物。训练的压力让孩子们始终处于疲惫状态,而药物的副作用则常常让他们狂躁不安。但这些丝毫不会唤起避难所工作人员的良知,这些和他们非亲非故的孩子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另一种形态的小白鼠。

  在这地狱般的生活中,孩子们唯一的盼头就是17岁那年的“毕业典礼”。避难所工作人员欺骗他们说,毕业之后就可以从事自己想要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每个孩子在“毕业”后都会被永远带离生活区。这时,实验室工作人员会对他的体能、智能和心理素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不达标的人会被直接处决。而考核结果优良的会被带去基因实验室采集基因,并通过人工受精的方式培养下一代。不幸的是,即使是这些表现优异的孩子,在完成这些工作后仍然会被带去焚化场处死。


75号避难所内还搭建有模拟的城市街区,估计是用于军事训练的

  可悲的是,“毕业典礼”的谎言欺骗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哪位孩子提出过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凡是毕业的学长都会永远消失,并且再也不会回来探望我们?”孩子们只会关心自己能否顺利“毕业”,至于那些失踪了的学长去了哪儿则完全不关自己的事。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恐怕永远无法自己解开真相。

  由于75号避难所的实验是一个封闭的长期项目,因此避难所的工作人员团队只能从实验对象中补充。通常情况下,避难所会选择那些体能指标不合格,但智能方面表现卓越的孩子加入工作团队。但为了防止新员工对原来的同伴起恻隐之心,通常都会先和居住区的孩子们隔离15年,到了他再次走进居住区正式开始工作时,孩子中早已没了熟悉的面孔。


终端机上的这份文档解释了工作团队的人员补充方式

  核战爆发后的第一批避难所员工在几十年后纷纷变老死去,从实验对象中诞生的员工逐渐占据了工作团队的全部岗位。这些新生代的员工原本拥有和这些孩子同样的遭遇,理应成为废止这一实验的中坚力量,但可悲的是这些人在被隔离15年后,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痛苦,变得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麻木不仁。如此残忍的实验居然真的就持续进行了下去。

  最终,一次火灾引起了避难所的骚动,才让一直蒙在鼓里的孩子们发现研究资料并得知了真相。此时的基因实验确实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孩子们在各方面的素质已经有了惊人的提高。因此当孩子们决定集体暴力反抗时,工作人员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对手。终于获得自由的孩子们打开了避难所大门,于是废土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由75号避难所实验体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的枪手组织。

  虽然最终赢得了自由,但是一代又一代冤死在避难所中的孩子却给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主导这一研究的避难所科技固然应该为此负责,最终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还是人们心中对他人的冷漠。基因实验虽然成功强化了枪手组织成员的体能、智能和心理素质,但却没有改变他们冷漠的人性。和钢铁兄弟会、义勇军和学院相比,枪手组织的力量显得无比渺小,“复兴文明”的使命恐怕跟这些超级人类无缘。


不过说实话,真正主宰废土命运的还是这一人一狗的黄金搭档

结语

  末日降临后,一切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都轰然崩塌,而废土之上没有对与错,只有生和死。人的本性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得最真实。从这种意义来说,《辐射》是一个探讨人性的作品,各种残酷的避难所浓缩了人性的丑恶。在权威的胁迫之下人类会甘愿自相残杀,在虚拟世界中无所不能的科学家最终沦为了变态杀人狂,就算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会因为冷漠而自食恶果。

  这些丑态传达出了《辐射》对人性的极度不信任感,这或许与现实中冷漠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地铁上、公交车里,几乎人人都在埋头看着手机,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那些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都会被猜忌为愚蠢和别有用心……为什么《辐射》系列会反复强调“战争,战争从未改变”?或许是因为人性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12: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