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美甲笔试 美甲手試 拔毛考试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爸妈正用“军备竞赛”思路毁掉下一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ora 发表于 2017-1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近年来,为了孩子的教育,许多家庭举家上下陷入焦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个口号的驱使下,家长们纷纷逼着自己的娃去学奥数、练乐器、上补习班……

这个思路与军备竞赛如出一辙:别人家拥有某种装备,咱就必须拥有更好的武器。有没有用不知道,先弄到手再说。

这场轰轰烈烈的“军备竞赛”,正在严重破坏孩子们的童年,而且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

看到许多父母不顾孩子哭嚎抗议、非得“赶鸭子上架”,笔者感觉非常不妙:这分明就是当年苏联被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给拐到沟里的架势。

1
教育革命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怎么来的。

1806年,在耶拿战役中,普鲁士军队被拿破仑统帅的法军彻底击败,普鲁士被迫割地赔款,以极不光彩的方式结束了战争。

洪堡觉得,普鲁士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军事手段击败法国,要救国得把眼光放长远,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经济。

于是,他为普鲁士建立了一套新的教育制度: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时间上相互衔接,教育目标各有侧重,主要目的是满足早期工业化的人才需求。

在这个制度下:受教育者走完一遍升学的流程,再加上工作岗位上的一些培训,获得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储备差不多够吃上一辈子。

从早期工业化到20世纪中期,人类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还不算特别快,这套教育制度能够大致满足发展需求。

然而,从20世纪后期开始,后工业化社会就这样到来了——发达经济体进入了一个科技大发展、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国被卷入这场洪流之中。

如今,各个行业的知识都在以极高的速度迭代,传统的“一次性教育”难以满足产业需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都面临着巨变,在工作环境中保持终身学习状态已是大势所趋。

注:CRISPR定向基因编辑技术是2013年生物科学最为重大的技术突破,短短4年后的今天,随便找个靠谱的研究生都能在实验室里操作该技术——“前沿技术”竟然已成“家常便饭”。再比如,计算机编程的语言,差不多3、4年就要换一代,5年前的老技术方案早已被淘汰。

后工业化社会的迅速发展正在倒逼一场教育革命。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有基础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已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

许多中国父母给孩子从小施加的“强化教育”并不可取,打个通俗的比方:高铁构建的高速交通网络即将成型,逼着自家的马儿玩命拉车又有什么意义呢?

2
“军备竞赛”思路已经过时



我们必须看到,很多家长强迫孩子去学的东西,在未来社会中并不重要。

症状之一:盲目的“奥数”崇拜
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并不会带来明显收益。

首先,“奥数”不涉及高等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奥数”涉及的多数内容都会在初高中期间正常传授,学习“奥数”并不会使人在18岁之前积累更多数学知识。

其次,“奥数”灌输的初等数学知识缺乏系统性,顶多让学生了解一些低级算法,却没有接触到真正有用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货真价实的高等数学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数学和物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分析方向,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另一个是工科专业所需要的应用数学方向,强调数学建模和算法的有效性。

所谓“奥数”与上述两个方向均无任何衔接关系,学习“奥数”并不意味着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并且,“奥数”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想。真要想学好数学,其实读一些有关数学思想史的科普读物是更好的选择。

笔者认识许多中国顶级大学的理工科毕业生,没一个将自己的数学水平归功于“奥数”的。

某些小学和初中故弄玄虚,强调“奥数”何等重要,使得许多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地给辅导机构送钱。

说得直白一些,在某种程度上,“奥数”的本质是一条利益链。

美国学校对于数学教育的态度相对理性,所以压根不搞什么“奥数”竞赛。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的美国学生,会在高中阶段选修Advanced Placement (简称“AP课程”)。

数学AP课程的难度与大学初等课程相当,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衔接大学阶段的学习。

症状之二:功利心大于兴趣的艺术课


除了我们在“奥数”上做的无用功之外,强迫孩子去学习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收益也趋近于无穷小。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音乐、舞蹈等艺术无用,而是强调“强迫”孩子学习这类课程无用。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确实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每天自觉、自愿演奏几个小时乐器、跳几个小时舞的程度,增加一些相关投入未尝不可。

如果孩子没这个兴趣,需要家长“监工”才肯上路,那就真的算了吧。太多的家长,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希望孩子们学门艺术当“手艺”,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他们恐怕并不清楚,孩子们硬着头皮参加的业余考级的最高水平(如中国音协钢琴10级),与演奏级的专业表演水平尚有数量级的差距。也就是说,业余考级无论达到什么程度,都没法当“饭碗”来用。

学习艺术课程就应该抱着陶冶情操、“玩玩就好”的心态,何必将大把时间用于枯燥的、重复性的练功和考级?青少年时代的光阴是何等宝贵,逼着孩子在并不喜欢的事情上投入大量时间?

症状之三:片面追求成绩的“绝对值”

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的成绩不够“出类拔萃”,巴不得孩子每回都能考全班前3名、甚至第1名。为达此目的,他们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其实,平时追求成绩拔尖没多大意义。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成绩好”,无非是对有限知识集合的熟练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自然不宜太低,否则意味着该学的东西没学到。

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如果熟练程度已经很高,那么继续提高熟练程度的边际成本将递增、而边际收益会递减。说得通俗一些,把成绩保持在90分以上相对容易实现,但保持在96分以上却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几倍的功夫。

由此推断,综合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学习方案应该是这样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平时保持比较靠前的学习成绩、与一流水平不产生数量级的差距即可;在升学之前的非常时期加大投入、踢好“临门一脚”,用临时提高的熟练程度做一次敲门砖足矣。

上述主张绝非鼓吹不思进取,而是鼓励孩子们把时间用在其他边际收益更高的地方,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限提高对有限知识集合的熟练程度实在没多大意义,因为人工智能会很快消灭所有初级熟练工种。

例如,珠算和快速心算已经成为被淘汰的知识,智能手机上随便装个应用就可以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把三角函数的各种转化公式背得烂熟又有多大用?

3
被忽视的重点:孩子到底应该学什么?



传统的基础教育并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会把现成的知识体系像喂饭一样一勺勺喂给学生,升学考试之前还会带着学生们复习,一个知识点讲上五六遍。这种一板一眼传授现成知识体系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

由于知识迭代极快,企业的发展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在未来,优秀人才的最重要标识就是快速自主学习能力和强大的社交能力。

这些重要能力恰恰被家长和教师们忽视了。

重点之一:搜集信息和判读情报

自主学习往往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通过自主搜集信息才能获得学习资料。举个例子,王某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如果要他代表公司参加制订重要合同的商务谈判,就需要学习合同法。

从哪里才能找到合同法的相关知识呢?

王某稍微思考了一下,确定知乎、当当网、百度文库、家门口的市图书馆,都是容易找到的信息来源。

搜集到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要做情报判读了——因为信息量太大,已经超越了王某短时间内能够处理的通量,必须迅速判定哪些信息真正有用、并舍弃无用的信息。

很快,王某发现,知乎上的知识点比较碎,不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所以不宜作为主要知识来源;

当当网有与合同法相关的简明教程,还有电子书版本,只有300页不到,三五天内看得完,于是果断入手;

百度文库上能找到些判例和案例讲解,对于理解具体知识有帮助,但内容的权威性略差,可以作为辅助情报来源;

市图书馆的相关图书过于陈旧,都是2010年以前出版的,不可能包括近年来出台的司法解释,所以该信息来源应果断舍弃。

于是,王某通过情报判读确立了清晰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马上就可以开工。

重点之二:逻辑分析和提炼知识

学校提供的教材是现成的知识体系,拥有整齐的章节、清晰的逻辑,教师们甚至还会在考试前划出重点复习的内容,生怕学生们遗漏什么。

然而,自主学习的对象往往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学习者要从复杂信息中梳理出简洁的情报,进一步总结成知识要点;接下来还需厘清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要点搭建成知识体系。

例如,如果你需要迅速了解一个你原先并不熟悉的行业,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找一些券商或市场研究机构的行业研究报告。通读这些研究报告之后,就会对这个行业的大致方向有所了解。接下来,应该搜集与这个行业相关的科学文献或新闻报道,对接研究报告所提供的信息。

这种“先搭骨架后添肉”的快速自主学习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但恰恰被基础教育忽略掉了。

所以,现实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被中小学教师宠爱的某些“好学生”,参加工作之后表现平庸,甚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一问三不知”,这便是逻辑分析和提炼知识的能力高度弱化导致的结果。

重点之三:健全和开放的知识体系

比较健全的知识体系是成功实现“现学现卖”的重要前提。

各种门类的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例如,物理学其实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述,流体力学、量子力学都是用大量微积分公式堆出来的,要想理解物理学就必须有相应的数学基础。

因此,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什么新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头脑中现有的知识体系。

这有点像自主装配电脑“攒机”的过程:电脑主板其实是最重要的东西,主板上设置了什么数据总线、有多少个扩展槽,决定了将来能够安装哪些额外的硬件来提升系统功能。倘若主板上连个扩展槽都没有,就算有现成的显卡、声卡也装不上去,整个系统也就没什么升级的空间了。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将新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对接。

现有的知识越多,为知识对接提供的“接口”也就越多,知识体系健全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出来——聪明的人容易变得更聪明。

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倒逼基础教育的革命,灌输有限知识集合的传统必定被淘汰,基础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普及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开放的知识体系,为他们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个规律不仅仍然适用,而且显得越发重要。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应该从小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致力于尽早建立比较健全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严重的知识盲区。

在知识体系比较健全的基础上,以后在工作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现学现卖”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能够快速实现知识迭代的人才将占有极大优势。

重点之四:品行与社交能力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认为孩子可以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社交能力。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社交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知识一样,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获得。

人是社会性动物,倘若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将来如何在社会上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源?

社交能力是由内而外的,一个人广结人脉的前提是品行让其他人感到愉快。然而很多人欠缺的恰恰是品行。很多年前,笔者曾就读于全省最好的重点中学,后来又有幸进入国内顶级高校。

在求学过程中,笔者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成绩很好,作为“优等生”得到教师的溺爱,但让同学们极为反感——这些人平日里心胸狭窄、言语粗俗,常以取笑他人为乐;而且为人极其自私,整天琢磨怎么占同学的便宜,却从不给予同学任何帮助。

根据笔者观察,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平时只在乎他们成绩如何、考上了什么学校,能不能把亲戚、邻居、同事的孩子比下去一头等,而对他们的品行和道德基本不闻不问。

父母的错误价值导向扭曲了他们的人格,而有的教师对“优等生”的溺爱客观上加重了这种错误。

这些人后来的发展趋势惊人地相似:凭借名牌高校学历,顺利获得了第一份工作,而后,很快遇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连续多年没有起色,无一例外。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在社会上发展特别需要朋友们帮衬。单打独斗而无人帮衬提携,造就的必然是一个个极端个人主义的悲剧。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起码的人品,则能力毫无意义。

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远比小聪明、小才华更重要。

人生毕竟有限,时间无法重来。认真经营人生,意味着用有限的时间去做好最重要的事情。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MT-5, 2025-4-20 14:0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