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人为什么不谈“爱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9-08-17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七十余年,但战争对于日本的影响至今犹在,比如现今日本社会仍存在“是否应该爱国”的争论。在日本,爱父母、爱家乡、爱学校,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一谈到爱国,就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了。



        对日本的亚洲邻国来说,“爱国主义”和“爱党主义”教育被名正言顺的写进教材,而在日本,人们羞于谈“爱国”,连宪法也只写了“爱和平”,而略过了爱国问题,为什么日本人羞于谈爱国呢?

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整个地球,为何唯独战后的日本,爱国主义被视为禁忌?这恐怕和日本的进步知识分子有关。在二战中,很多日本学者反对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当局便将其称为“非国民”,意思可比照于中文里的“汉奸”。由于大量知识分子被视为“非国民”,遭受到不公待遇,所以他们对于日本旧政府深恶痛绝,对于国家的态度不可能积极。此外,进步知识分子在战后的反思中,对于绝大部分人在战争中受军国主义政府欺骗,陷入“疯狂”的状态感到心有余悸,所以,对于政府以及其后的国家符号深表恐惧。


二战中匍匐在皇居外的日本人

        另外,新思潮的涌现让很多知识分子醉心于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迟早要消亡的概念,秉持着这种信念,他们自然而然轻视爱国主义。

        知识分子往往在教育界及舆论中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在他们的影响下,日本的年轻人对于国家这样的宏观概念根本不关注。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做过一项关于“高校生的学习意识和日常生活”的比较调查,中国、日本和美国是被调查的对象。其中有一项是对于国歌和国旗的骄傲感、亲切感和热爱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美国和中国有近半的高校生对此持一种积极的肯定态度,而日本高校生的半数则回答“什么也感觉不到”。



        对于国旗和国歌的疏离,就是缺乏爱国意识的直接表现。当然,日本的年轻人对于“爱国主义”这样的“大问题”不感兴趣,跟他们自身的社会地位也有关系,日本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普通人根本无暇思考国与民之间的关系,即便思考,他们也会从价值判断的角度,做出“不爱国”的举动。

老百姓的价值判断

        在二战后的全球化视野中,很多日本学者都认为:日本人的国家认同和乡土之情,不仅是一项历史课题,也是道德课题。这个问题具体到每个日本人身上,简单说就是“爱国主义”的出发点只能建立在“国家”是好的基础上,如果国家是“非正义”的,那么不爱也无妨。


日本战败投降仪式

        很多日本人小时候从课本中认识到日本曾给亚洲和世界带来过巨大灾难,从而产生了一种愧疚之情,不愿意过多的谈国家。对于一些经历过二战的人来说,过去的历史堪称一种耻辱,当侵略战争发生时,谁都不敢站出来反对,唯恐自己成为“非国民”,被军国主义政府强制“爱国”,就这样成了一名有罪的“看客”,而战后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又缺乏反省,甚至没人出来谢罪,所以,战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大堆“市民主义者”,开始否定国民这个概念,一是想减轻一点自己的罪恶感,二是不想重蹈覆辙。


原子弹的破坏力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震撼

        与日本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虽然也尊重市民是独立个人的观点,但是曾经西德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还是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应为国家防卫而服兵役。保护国家完整,保证国家安全,这是市民神圣的义务,也是世界的常识。但只有在二战后的日本,人们对于保卫国家的问题却一言难尽,有人做过调查,询问日本人“如果日本遭到侵略的话,应该怎么办”?不少人回答“逃走”或“投降”。老百姓不认同日本过去的侵略行为,这种对于历史的价值判断,影响了对国家的情感。



        针对这种情况,深感忧虑的一部分日本人提出了在日本重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希望当局修改《教育基本法》,将爱国主义教育加入课本,以扭转人们对国家的淡漠。改不改法律的讨论持续了若干年,关于是否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入课本的问题,不少人产生了对立的意见。不管民间呼声如何,决策者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回避所谓“爱国主义”的言词。有些人将“爱国主义”拆解成了更细化的问题,爱国主义的内涵,到底是爱“故乡和土地”,还是“日本国”的概念?或者,“爱国”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主义”?总之,这个问题最后卡在了谨小慎微的用词选择上,没有得出任何确定性结论。



        当然,即便法律修改成功,其实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二战后的日本人,对所谓“爱国主义”这一类词语抱有强烈的抗拒感。“国家”和“日本”等文字,一旦出现时,很多日本人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爱国主义”被写入教科书,恐怕反感“爱国主义”的人会更多。当“爱国主义”这个词一出现,很多日本人自然而然会表示“爱国主义不应该由国家强制”“这件事是各个人内心的问题”,也就是说,老百姓对于爱国主义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价值判断,无论怎么修改《教育基本法》,也无法颠倒看法的正负两极。



日本人羞谈爱国主义的原因

        战后日本人的国家意识变得淡薄,反“爱国”的日本人不断增加。在这件事上,存在着两种原因:第一,现代多元价值观思潮的蔓延。日本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之类的词嗤之以鼻,他们的理想是“美丽新世界”和“全人类解放”,最终目标则是“国家的灭亡”。这点是来自列宁所说的“国家是支配的工具”的思想。崇尚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日本人虽然没有获得国家的决策权,但在教育界和大众媒体方面则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影响日本人的价值观。



        第二,由于日本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战争反思和自省,即便有关于战争的思考,也只是思索“战争为什么失败”,而不是认定“发动战争是错的”。这在很多日本人看来,“不认错”的倔强反映了国家符号带有一种先天罪恶属性,连带着对日本二战前的文化、价值观、精神产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人们爱国,恐怕有点困难。


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

        另外,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一直不断弱化日本的概念,试图消除战前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狂热民族情绪。综合以上几条理由,可以发现,由日本知识分子的理想、老百姓自身价值判断,以及美国的干预三条组合起来的立体影响,让日本人对“爱国主义”这个词敬而远之,日本人对于爱国的难以启齿是有着深刻历史根源的。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0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