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炒花炒鞋到炒狗,韭菜傻逼手牵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9-09-02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最近几个月,95后们炒鞋都快炒疯了。

        今年5月,有一个北漂小伙花3700元买了一双限量版球鞋,被其父怒斥败家。小伙子一怒之下,将本来用于买房的100万首付款,全部拿去炒鞋,结果2个月后小伙在北京三环全款喜提新房。

        这种“莫欺少年穷”的网文小说桥段,在最近的现实中频频发生,各种新闻满天飞。什么00后炒鞋财富自由,95后炒鞋月入百万,留学生炒鞋付清学费。我都快分不清这到底是编出来的段子还是真新闻。

        更魔幻的是,不少商家看到了炒鞋的火热,推出了各种球鞋交易平台。

        打开球鞋交易平台的APP,竟然跟炒股软件一样,细心地标出了球鞋的各种价格走势图,历史成交。



        炒鞋江湖的“三大鞋交所”,则直接对标美国的纳斯达克、纽交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给出了球鞋界的大盘“交易指数”:

        “乔丹指数”、“耐克指数”、“阿迪指数”。



        一些专业的“鞋交所”,连股市的K线图都用上了,没点金融知识还有点看不懂:



        “鞋圈”的火热,让隔壁区块链币圈都眼馋,这两天,多个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宣布上线“炒鞋板块”,用比特币付账买鞋。



        著名的币圈割韭菜大师李笑来蠢蠢欲动,他旗下的交易所Bigone前几天发布公告要进军鞋圈,用虚拟货币交易球鞋。



        眼看着泡沫越来越大,国内最大的几家球鞋交易电商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打出口号:

        “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



        不过,在狂热的炒鞋人面前,这种点到即止的劝告似乎没多大用。

        在鞋交所的“鞋评板块”,依然充斥着各路高歌猛进的战吼。



        这些幻想着通过炒鞋一夜暴富的年轻人,谁都不信自己是最后接盘的那一茬。

        但是,从历史规律来看,当很多人都知道炒某样东西赚钱的时候,也就是韭菜们开始被收割的时候了。

        95后、00后的前辈们,当年炒其他东西时,比他们狂热的多,他们也同样相信,自己绝对不是留在最后的傻子。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他们无一例外,摔得一个比一个惨。


1、君子兰:从“绿色金条”到“绿色杀手”

        1985年1月,一位香港土豪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跑到长春凤冠联营花卉发展公司参观,他相中了一盆名叫“凤冠”的君子兰。

        这个土豪找到了花卉公司老板郭凤仪,指了指自己的皇冠轿车说:“看到那辆车没,‘凤冠’归我,‘皇冠’就归你,意下如何?”

        当时皇冠轿车是有名的豪车,一盆花换一辆豪车,怎么看都是大赚。但是,郭凤仪二话不说就回绝了。

        因为当时的兰花比车金贵。

        “那辆皇冠车在当时约值9万元。可皇冠在流水线上每天都可以生产,而凤冠是我多年精心培育的结果,两者价值相差太远。”郭凤仪不屑地说。



        郭凤仪的判断并没有错,在那个时候,君子兰价格最高被炒到了14万一盆,足可以买2千克黄金。

        一株君子兰顶多20~30片叶子,50克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如果这样换算的话,君子兰的叶子可比同样体积的黄金还贵。

        因此,君子兰得了一个外号,就叫“绿色金条”。



        君子兰的疯狂始于八十年代初的长春,那时刚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长春也开始有了兰花市场。

        兰花号称“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就很受中国人追捧,大家都喜欢买,兰花市场一开放,供不应求的兰花迅速涨价,很快超过了一万一盆。

        1982年,长春市出台“限价令”,规定兰花一盆不能超过200元,这可急坏了那些高价囤积兰花的商人。

        在这个时候,花卉商人郭凤仪干了一件大事,把君子兰热推向了高潮。



        郭凤仪牵头其它兰花商人,举办了一场名为“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君子兰义展捐款活动,把君子兰这个兰花品种往熊猫身上靠,想要借此名正言顺通过政府的审批。

        最终,义展门票收入17000多元,郭凤仪把这些钱都捐给了农业部。

        与此同时,君子兰花了大价钱在媒体上做宣传,媒体上突然大面积开始吹君子兰。各种“蜚声中外,名扬万里”,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这次成功的营销造势,让长春市领导改变了对兰花的态度,1984年,长春市提出了发展“窗台经济”战略构想——把兰花产业发展为长春的经济支柱,赚取外汇。

        于是,政府号召长春每家每户都要养3盆到5盆君子兰。

        1984年10月11日,长春市还通过了《关于命名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长春市花,曾经的限价令也不了了之。

        在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长春市民开启了“全民炒兰热”,一时间,炒兰花的工人们多到了工厂无法开工。

        长春机车厂甚至不得不专门出台规定,“在职员工不准炒兰花”,这才让厂子重新恢复运转。



        但是想长春机车厂这种理智的毕竟是少数,跟着大潮一起疯的有的是。

        长春机械厂号召职工走君子兰致富道路,全厂1700多名职工家家养兰花;长春洗衣机厂更是投资数十万元,在办公楼顶上直接盖了600平米的巨型空中温室养兰花。

        市民则更不必说,根据长春工商部门当时的统计,每天走进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高达40万人次,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



        短短几十天,长春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10家养兰花的大公司,和40多家花木商店,最高峰时期有5000多人去各地搞君子兰展览,来回都坐飞机。

        长春因此出现了《长春君子兰周报》,各路艺术家都用兰花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赋诗;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大师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



        然而,这种营销炒出来的兰花繁荣都是泡沫。长春市的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

        长春人靠着兰花一夜暴富之后,兄弟反目,夫妻捅刀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有一个技术员在家里养君子兰,结果他的弟弟来了以后,见兰花起意,于是杀了嫂子,抢走了兰花。

        长春周边省份的小偷、强盗都被吸引到长春,或偷或抢,有的甚至团伙作案,驾车持枪强抢君子兰,惹出了刑事案件,治安问题在长春愈演愈烈。



        闹到这个地步,政府不得不亲自出手降温了。

        1985年,《人民日报》刊文《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直指兰花交易是“虚业”,高价无法维持,要多干实事。



        长春市则直接出台规定,把兰花交易纳税额提升到60%,同时把大量君子兰投放市场,平抑花价,一下子掐灭了兰花投机市场。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兰花泡沫终于到了破灭的时候。

        身价数万的君子兰,转眼间便无人问津,有人破产,有人入狱,有人自杀,君子兰一夜之间从“绿色金条”,沦为人人谈之色变的“绿色杀手”。

        君子兰花盆上最喜欢印的“恭喜发财”,此刻也成了莫大的讽刺。



        但是,潮水并没有完全退去,进入21世纪后,兰花商人们还是给兰花找到了一条新路。

        思路还是营销的思路,但是营销的手段要高明了许多。

        商人们开始炒作新概念,人为制造兰花的“稀有品种”。

        在2007年的贵州兰花博览会上,一株极品“天逸荷”兰花的成交价,达到了1100万元,短短几个月后,“天逸荷”更是在武汉涨到了1400万!

        这下不仅是换车了,一盆兰花可以换一栋单元楼。



        兰花培育过程中,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基因突变,导致性状与原品种出现些许差异,在植物学中,这种程度的变异还算不上新物种。

        但是在职业炒家这里,只要颜色有一点点变化,就会被冠上“绝版”,“稀有”的标签大肆炒作。

        给兰花起的名字也是一个比一个玄乎,什么“熊猫兰”、“素冠荷鼎”、“鬼兰”、“祝蝶”、“九龙梅”,不知道的还以为看玄幻小说呢,拍卖“天材地宝”呢。

        那一株能换一栋楼的兰花,就是因为形状好看,被安了一个“天逸荷”的好名字,一下子飞黄腾达。

        大理荡山洲兰园有一株镇园之宝——“素冠荷鼎”,身价1500万,展出时直接请了10个保安,围在玻璃罩旁贴身保护。



        商家的炒作让兰花市场迎来了第二春,如同当年一样的泡沫再次腾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没有名气的兰花也浑水摸鱼,被商家包装起来高价卖。

        花农200元卖给批发商A,A转手就2000元卖给老板B,B再向外吹嘘我是花了20万才买到的,很快就有人以30万接盘。



[imghttp://p1.pstatp.com/large/pgc-i ... 558a184e8e0cd5904a3[/img]

        在动不动几百万上千万的成交价格刺激下,有人开始研究如何让兰花加速变异,有用X光、离子束照射的,有用剧毒化学试剂的。

        当时甚至还出了一个颇有点瘆人的新闻——有血液中心的员工为了让兰花变异,偷偷拿库存的血浆浇兰花,还发图在网上炫耀说这是“高蛋白营养品”。

        炒兰花游戏都快被玩成了《生化危机》。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就像一根刺,一下就戳破了兰花市场的大泡沫,很多原来卖几百万一盆的稀有兰花,成了花鸟市场几百块的大路货。





        2011年,兰花市场再度跌到谷底,回归到了寻常的观赏植物。

        但是,作妖的从来都不是兰花,而是炒兰花的人。

        没了兰花,大家照样能玩出别的花样。

        就在兰花泡沫破裂的同时,一种威猛的“东方神犬”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资本和炒家追逐的宠儿。


2、藏獒:从“东方神犬”到“火锅食材”

        2008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一场整了一场“选妃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极品佳丽”汇聚一堂,静静等候身价390万的王者挑选合适的“伴侣”。

        这个王者当然不是人,而是一条藏獒。



        这是一场给“獒王”挑选配偶的大会,20只极品母獒同台亮相,经过2小时的激烈角逐,“獒王”与一头来自青海玉树的母獒领取了“结婚证书”。

        那时正是藏獒火热的年代,一只顶级藏獒的身价动辄几百万,在各地展览都是豪车接送,悍马、宝马、奥迪、奔驰、别克披着大红绸缓缓开道。

        在石家庄火车站附近,迎接藏獒的车队甚至足有一公里长,每个红绿灯处要绿灯前后亮三次才能全部通过。



        “獒王”还有专门的医生、饲养员、保姆24小时跟随,2名“御用”健身教练,每天伺候完“獒王”吃早餐后,健身教练要带着藏獒慢跑半小时,再做两小时健身运动。

        獒王每次要“宠幸贵妃”的时候,藏獒主人都会笑的合不拢嘴:纯种藏獒随便配种一次,就能拿20万元,狗生巅峰。



        在藏獒市场最火爆的时候,每个山西煤老板都以养一条藏獒为荣,开路虎,牵藏獒,住别墅是他们的标配。



        藏獒从藏区普通的看家狗、牧羊犬,一跃成为“中华神犬”,在内地、甚至港澳台地区被炒出天价的过程,其实和兰花有很多相似之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交通和信息渠道的闭塞,西藏地区自带神秘感。

        1993年,电视剧《天路》的主题曲《青藏高原》一炮走红,成为国内流行歌曲挑战高音的典范。

        海拔与音调一样高的青藏高原,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洁白的雪山,雄伟的布达拉宫,纯洁的圣湖,使得西藏一度成为文青最向往的心灵归宿。



        也正是在《青藏高原》大火的1993年,一个叫王建奎的河南农民建立了一个“中原藏獒研究中心”。



        王占奎最早也是种地的,改革开放后做养狗生意,他经营的“涉村犬场”是国内第三大养犬基地,主要饲养德国牧羊犬。

        有一次,有个台湾商人找到他,开价6000元求购一只藏獒,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这让他意识到,藏獒有潜力。



        于是,王占奎跑到西藏考察,用从县城商店买的电灯泡、收音机等新奇玩意,跟当地藏民换了二十多条藏獒,开始自己培育藏獒品种。

        为了打响藏獒的名气,王建奎找到了媒体,像小说一样讲述了自己在神秘藏区“探险”的种种经历。

        1998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王占奎塑造成“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拉萨晚报》、《西宁晚报》等多家媒体纷纷跟进,把这件事炒成了大热点,王建奎头上很快就多了“藏獒之父”,“中原藏獒第一研究人”的头衔。




        营销成功后,王建奎的养犬基地生意兴隆,藏獒价格也从几千被炒到二十万,那时等于北京一套房。

        尔后,把藏獒身价再提升10倍,掀起炒藏獒狂潮的,是一位名叫杨志军的知名作家。



        2004年的年度爆款小说是《狼图腾》,不少企业老总也受这本书影响,开始提倡“狼性文化”。

        结果,2005年杨志军就推出小说《藏獒》,写法上直接对标《狼图腾》:



        新书名气不够大怎么办?碰瓷别人的畅销书就完事了。

        连新书发布会上,杨志军一直在喷《狼图腾》,认为狼文化是低级趣味,藏獒文化更加高级。



        在媒体和文艺作品的美化下,藏獒简直被吹上了天:

        什么藏獒聪明通人性,忠诚护主,一生只认一个主人。

        什么藏獒战斗力强悍的,是“东方神犬”,打遍高原无敌手。

        当时有人调侃道,“一獒战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灭天庭,十獒创世纪!”



        但是实际上,藏獒智力很低,在全世界的宠物犬中,它的智力仅仅排名在46位,藏獒只认一个主人,是因为它智商太低适应不了复杂关系。

        《藏獒》小说里吹出来的战斗力,是1只藏獒能咬死3头金钱豹。然而实际上,藏獒的战斗力也就是正常水平,8只藏獒围攻1只金钱豹,结果藏獒3死5伤。

        但当时不少人并不了解神秘的藏獒,这种信息不对称造就了藏獒在内地的神话。



        有犯罪分子用麻醉枪夜袭偷走藏獒: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来袭,不少土豪们没钱了,藏獒价格受到不小冲击,不少高价贷款炒藏獒的买家资金链开始紧张。

        但一个叫马俊仁的人出现,又帮助藏獒事业重新走出了危机,开启了藏獒的第二轮暴涨。



        马俊仁是前国家田径队的“金牌教练”,退休后也没闲着,除了推销保健品,就是去“中国藏獒俱乐部当主席”。

        藏獒大火后,马俊仁就利用自己“奥运金牌教练”的身份,给自己藏獒的加戏。

        马俊仁说:“我要是当教练,我的运动员就要当世界冠军。我不当教练,我养狗,我的狗就要当世界冠军!”

        世界冠军狗,身价能不暴涨吗?

        马俊仁手上有一头叫“小王子”的藏獒,最高炒到了4000万的高价。



        马俊仁还说他有一个理想,要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中国藏獒走出世界。

        就这样,和兰花一样,藏獒也走上了变异路线,投机者为了追求新品种,卖出百万高价,不惜用摧残狗狗的方式,给藏獒打激素,染色,打硅胶等等。



        直到2012年,大环境变化,因为不少贪官被查出时,家里都养着藏獒,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直接给了藏獒的销量一记重拳。

        同时,不少人因为在小区里偷偷养藏獒,发生多起藏獒伤人事件,引起了舆论不满。

        多重因素叠加下,藏獒泡沫崩盘,藏獒从几百万一条沦为无人问津,西藏地区很多养殖场破产,农村地区至今还留有不少流浪的藏獒。



        因为藏獒是食肉动物,饲养成本很高,留着是赔钱货,很多养藏獒的人扛不住,选择把藏獒卖给“狗肉贩子”。

        以前上百万一条的名贵狗,最后流去了狗肉火锅店。




3、你的球鞋是假的

        现在的炒鞋,其实有几年了,起因是球鞋商家的饥饿营销。

        每一个在球场上驰骋的男生,都有过当流川枫的梦想。

        要想当流川枫,一双球鞋很重要,有个笑话说的是:在篮球场上,如何用一句话击败对手?

        除了那句“你打篮球好像cxk”,现在最有杀伤力的是“你的球鞋是假的”。

        对于男生来说,这种打击不亚于泡面没叉子,高考没带笔;上战场枪不知道往哪儿去,想打电话发现没手机。

        因此,厂家们抓住了小伙子们的这种心理,搞起了饥饿营销。

        如果你想买一些流行的鞋子,比如AJ啊、椰子啊,或者一些联名的潮牌,你必须要参加官方的抽签才行,这样你才有可能用官方的发售价格,拿到心仪的球鞋。

        但由于名牌鞋供不应求,抽签基数过大,根本别想中签。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限量款的鞋中签的比例大概是1:12,也就是说,排队的人里,每12个中只有一个能买到心仪的鞋子。

        那剩下没买到的人咋办?当然是找买到的人买呗。

        正是如此,炒鞋应运而生。



        炒鞋分大小户。小户是闲来无事炒个鞋,买到喜欢的就留着穿,不喜欢就卖出去。

        但是炒鞋大户极其专业,他们自己就是球鞋的资深玩家,一旦瞄准了一个限量款,或者复刻的鞋子,觉得这鞋能火没跑了,他们就自己花钱雇上一些人去排队抢鞋,屯一批货,再赚中不到签的老实人的钱。

        炒鞋的大户多了,全在当中间商赚差价,于是乎“一鞋难求”。

        中间商多了,为了抢鞋还大打出手。

        2018年3月3日上午九点,AJ1的黑红脚趾在南京发售,现场一度非常热闹,堪比过年抢年货。



        然而,中签的人里,有一个鞋贩子,在轮到他现场换鞋的时候,店员不给他拿。

        贩子表示今天不给我拿,剩下的人谁都别想拿!

        呦呵,你个鞋贩子还这么嚣张?



        旁边的大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劳资球鞋这么贵,都是你们害得!”

        于是双方就打起来了,那一战,端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2017年2月,阿迪达斯新款“椰子鞋”发布,起售价格不到2000元,但1周内便飙涨至1万元。



        2017年9月,NIKE旗下一款名为OFF-WHITE×Air Jordan 1的球鞋,每双售价1299元。

        但是在官方发售后没过多久,就被炒到12000元。

        这双白黑红配色的AJ1,短短两年价格飙到7万元,涨幅超过4500%。



        2018年,特拉维斯·斯科特和Air Jordan合作,一双售价1299元的球鞋,不到一个月直线涨至8000元。

        球鞋厂商都看出了门道,如同当年给君子兰取各种花里胡哨的名字一样,球鞋名字也可以取出一百个花样。

        就拿AJ1来说,一个红黑白配色,随随便便换一下,就能叫不同的名字。



        这些鞋子一会儿叫芝加哥、黑脚趾,一会儿又整出什么阴阳、六冠王,这两天更是整出了个高大上的“红丝绸”。

        鞋子之间有不同要炒,没有不同,那创造不同也要炒。哪怕只是把耐克的勾换个方向,也能变成限量款。



        从鞋带到花色到纹路到材质,只要有一点儿特别的地方,鞋贩子就能把鞋给你炒上天。

        17世纪的荷兰人,专门在金融交易所开辟了“郁金香板块”。许多欧洲商人变卖家产,甚至卖身换现金,来交易所“炒花”。

        经常有炒花还不上钱的人,刚出炒花市场就被债主抓住,直接押去奴隶市场当花儿炒。



        而今天,也有一群想碰运气的人,也把花呗、贷款平台上的钱,砸进了这个无底洞。



        有鬼才老板甚至在自家贷款平台上,直接搞了炒鞋服务,在这家平台上,你贷款的单位不是“万”,而是“双”。



        今年3月25日,在南京江宁上学的小卢加了某个姓秦的骗子的微信,秦骗子号称自己买球鞋的,供货能力贼强,而且东西绝对正,于是就放下了戒备哗哗买鞋,3个月就花了38万。

        结果,除了开始购买的10双收到了,剩下的都没影了。小卢觉得上当受骗了,这才报了警。



        前有90后靠炒鞋全款喜提三环房,但跟着就有南京小伙子炒鞋炒到一无所有。

        炒鞋能不能赚钱,根本就是一个玄学。

        而且,炒鞋还有一个大敌——莆田假鞋。

        就像郁金香、君子兰每年都能大把大把地种,球鞋的生产力也完全不会缺,随便哪个生产线上都躺着好几百双。



        而莆田假鞋经过多年的修炼,早已经成了精。

        莆田系的假鞋做工精良,质量比真鞋还好,连专卖店都分不出,从产品小票到认证二维码也一步到位,根本没法儿鉴定。

        有的时候,官方刚挂出新款鞋的广告,还没来得及造,莆田鞋就已经上市了。

        全世界10双假鞋里,有9双来自莆田,每3双AJ中,就有1双是莆田货。

        搞得不少人在网上吐槽:全球限量300双的球鞋,我们学校就有200多双?



        在莆田系“让全世界都穿上名牌”的生产能力下,一旦货量真的上来了,这帮炒鞋的还能有钱赚吗?

        回顾兰花、藏獒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东西被炒热的规律做成一副图:



        按照规律图来说,一旦普通人都能从媒体上看到大家在炒这个东西了,这时候再入场,十个有十个是赚不到钱的。

        看看这几天媒体放出来的消息之多,轰炸之密集,现在炒鞋是处在如火如荼的阶段,还是急等着韭菜接盘的阶段,还用说吗?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00:3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