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忆老北京的早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9-09-11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回忆起老北京的早点,我的头脑里就会出现六十多年前的一幅画面: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南口路西的一个早点铺。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有一位四十多岁瘦骨嶙峋的老太太,骑在一张条凳上,凳子的前端有个豆腐磨,两侧一边一只小桶,一只小桶是泡发的黄豆,另一只承接从豆腐磨嘴流出的白白的豆浆。

那时,我上小学,家住米市胡同南口,学校是广安门大街上的铸新小学,每天都要经过这里。如果时间充裕,我就会驻足观看,老太太一只手用长把勺子从小桶里把胖如蚕蛹的豆子到磨眼上,一只手不停地转动磨盘,浓稠的豆浆则不断地从磨口流淌出来。雪白的豆浆不断地续入滚开的豆浆锅,香气四溢,逗引人们的食欲。

小铺门侧支了一口炸锅,金黄的油饼(有糖的与无糖的两种)、果子、薄脆、麻花不断地从锅中捞出,插在签子上,热油淋漓,芳香诱人;烧饼的烤炉在店内,面案上师傅的擀面杖上下翻飞,打出各种节奏,一方面自娱,一方面招客。

这是老北京典型的小早点铺。卖的早点很简单,稀的是豆浆、杏仁茶;炸货除了上面说到的以外,还有一种已经消失了,名叫炸布袋。它的做法是:把一块油饼大小的面饼投入油锅、遇热膨胀鼓起,把油饼取出,在饼的边缘上拉开一个口,灌入个生鸡蛋,再把饼的边缘捏紧,放回油锅再炸,炸熟取出。好吃而富于营养。

烧饼虽然也有芝麻酱烧饼,但更多还是马蹄烧饼。这种烧饼现在没有了,它是半发面的,两面皆有芝麻,但芝麻不多,内瓤的面也不多,仿佛就是两层皮。它是用来夹果子的,刚出炉的烧饼,从中剖开,夹上滚烫焦酥的果子(讲究些的夹肉),吃在嘴里,香而不腻。马蹄烧饼的佳处在于它正好包住一个果子,不管炸果子有多少油,但烧饼的表面很干爽,吃完之后不油手,饼内没有多少面,吃完也不掉渣滓。所以它适合赶路的人,买一套烧饼果子,边走边吃,吃完了,干干净净。

早晨如果时间有富余,我会坐在早点铺里,喝一碗豆浆,吃一套烧饼果子,合计700元(相当于1955年币制改革后的7分钱);奢侈点就吃个炸布袋(700元),加上豆浆合计900元。如果从家里带个凉馒头、凉窝头就会花200元或300元在道边的大棚底下喝一碗老豆腐(多是汉民经营,豆腐要咕嘟出马蜂窝来,调料有泡海蜇的酱油、水泻的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酱豆腐卤等),豆腐脑(这是回民垄断的买卖,所以作浇头的卤都是牛肉汤做的,其中有口蘑、黄花、木耳、鸡蛋、鹿角菜——这种海菜我有三四十年没见过了),把干粮泡在老豆腐或豆腐脑里面,吃着特别舒服,特别是在寒凉的季节里。

如果起晚了,急着往学校跑,又想买早点在路上吃。可以买羊肉铺的小包子,它比现在流行的杭州小包子还小一些,一般是羊肉白菜的,100元两个,500元买十个就够吃了。它给我留的印象很深,一是小徒弟站在羊肉铺门口吆喝得很特殊:‌‌“包菜——包菜——‌‌”明明是肉的却吆喝‌‌“包菜‌‌”;二是用木纸包,现在这种纸没有了,它是用木头镟成的,不用时像一轱辘圆木头,用时像剥笋一样,一段段往下撕,这种木纸怕干,老是湿漉漉的。木纸很隔热,刚出屉的包子用木纸托着吃,一点不烫手。

如果只有一二百元,可以买芸豆饼或豌豆饼吃。卖熟芸豆、豌豆的一般都背个木箱子,把煮得烂熟的芸豆或豌豆置放其中以保暖(只卖春、秋、冬三季)。木箱子有个活动支架,停下来做买卖时,木箱放在支架上,以碗为量具,100元一碗。吃主买了之后,小贩把熟烂的豆子放在一块方布上撒上点糖或胡椒盐,包起来一拧,在木箱盖上一拍,于是便成为一块或甜、或咸的豆饼。

买200元的豆饼足以支持到中午。这种食品的最大缺点是不卫生,那块做饼的方布黑糊糊的,家里的大人常会嘱咐上学的孩子不要买芸豆饼吃,吃了会拉稀。回想起来,这种警告似乎没什么作用,小孩老追着芸豆箱子跑,关键是它便宜、好吃。芸豆泥还有一种高档的吃法,用一块粗白布(因为是卖给大人吃的,制作工具要讲究点)捏成葫芦、小人等形状,撒上冰糖渣儿、浇上糖稀,作为茶食。

另外如煎饼摊、大麦粥摊、炸食的车子(卖炸焦与咯吱盒)、茶汤、面茶、豆汁、馄饨(tun)挑子等等,都不是专为早点服务的,整天都在卖(馄饨则是从下午到夜里)。这里不说了。

说了半天,北京的早点主要的还是烧饼果子,这是北京人的习惯,不用说老百姓,就是宫中的军机处也是这样。军机处每天留一名大臣值夜班,以应付紧急状况,赶早有接班的,算是早班。这些人也不能饿着,清末民初的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说,‌‌“余每到军机处启事,其廊下必排烧饼油扎粿数盘,为备枢臣召见下时作点心也。古人宰相堂餐,断不如是之节俭。当日枢臣,似尚有羔羊素丝之遗意也。‌‌”‌‌“油扎粿‌‌”就是油炸鬼,可见军机大臣们的早点也就是烧饼果子。

早点是从点心延伸出来的。从古至今,朝饔夕飧,一般是两餐饭,早餐属于补充性质的,所以称之为早点。清代北京的有钱人一般在家里吃早饭,在外面吃早点的大体可分两类人,一是指早早起床、就在街头奔命卖苦力的受苦人。他们的早点讲究一点的是烧饼果子和甜浆粥(清末民初,在豆浆流行之前,早点中稀的是甜浆粥、粳米粥),将就一些的就是带上头天晚上家里做的干粮(烙饼、窝头、贴饼子之类),就一碗老豆腐或豆腐脑之类的,匆匆吃完赶紧挣钱去。

另一类就是到水边(例如窑台儿、二闸、积水潭等地)、坛根(天坛、地坛、先农坛)遛弯儿晨练的、蹓鸟的、喊嗓子的闲人(多是八旗子弟)等,活动完了筋骨之后,大约也就是八九点钟样子,他们三三两两、晃晃悠悠地来到茶馆,泡上一壶茶,叫几味点心,吃早点、喝茶、闲聊,真是神仙过的日子。不过这有赖于大清国按月发的钱粮,人称铁杆庄稼、旱涝保收。辛亥革命起,皇帝退位,结束了这些闲人二百多年的幸福生活。

清末民初以前,没有现在意义的早点铺,制作烧饼果子是粥铺。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中写到他的大姐每天早上起来要为婆婆买烧饼油条作早点:‌‌“她睡不踏实,起来的特别早。也没顾得看三星在哪里,她就上街去给婆婆买油条与烧饼。在那年月,粥铺是在夜里三点左右就开始炸油条,打烧饼的。据说,连上早朝的王公大臣们也经常用烧饼、油条当作早点。大姐婆婆的父亲,子爵,上朝与否,我不知道。子爵的女儿可的确继承了吃烧饼与油条的传统,并且是很早就起床,梳洗完了就要吃,吃完了发困可以再睡。于是,这个传统似乎专为折磨我的大姐。‌‌”

现代意义的早点是伴随着上西式学校(旧式私塾不按点上课、教学)与有了相当多的部门按点上班之后才出现的。过去北京经营早点小吃的以回民为多,老北京认为回民干净、讲卫生,吃他们制作的食品放心。他们经营的店铺或食摊上全都有‌‌“清真古教‌‌”的汉文与阿文的标志。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讲,‌‌“大教人‌‌”(指汉人)要作清真的买卖,先要入教用碱水洗肠子之后才能开张。

现在早点大约利润微薄,北京人不愿意经营,大多被外省人士承包,营业时间是配合学生早上八点上学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般都是上午六点钟开始营业,九点半收摊。早点的内容虽很丰富,从荤到素,从稀到干,几乎无所不包,但没什么特色,都是一个味儿。有时我想这些骑着平板三轮,拉着灶具、炊具和各种成品和半成品的早点经营者,是不是都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

传统早点中最重要的烧饼没有了,有炸油条、油饼、糖饼,但没有成套的烧饼果子了。不过三十多年北京人大约也适应这种早点了,每到春节长假期间,北京人早上起来还不知道该到哪里吃早点呢。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3 21: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