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坐拥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又在非洲国家投入大笔发展资金;但根据德国官方的数字显示,2017年德国仍然向中国提供总额6.3亿欧元(约54亿港元)的发展援助资金,中国是德国的第三大发展援助接收国,排在前2位的是印度(10亿欧元)和叙利亚(7.8亿欧元)。 1979年至今,德国向中国提供的发展援助已高达100亿欧元(约863亿港元)。
《世界报》报道,以2017年的数字为基础,计入对华发展援助中最大的一项(2.7亿欧元),是德国政府持股的复兴开发银行(KfW)提供的低息贷款。排在第2位(2.6亿欧元)的是德国各州政府用在中国留学生身上的款项。德国的大学多为政府拨款的公立大学,政府对每名注册大学生均有财政投入,这笔支出也被计入发展援助资金名下。
此外就是德国各联邦部委与中国方面的合作项目,例如联邦经济部协助中国培养管理人才的项目、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项目、环境部与中方的气候保护合作,包括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的项目。德国还曾为中国政府部门提供司法和财政改革方面的咨询。
《图片报》报道,自2013年以来,德国向中国提供6.3亿欧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这笔资金也来自复兴开发银行,主要进入了汽车、讯息技术、化工和机械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报道指出,上述行业也恰恰是中国逐渐成为德国竞争对手的产业。
德国政界就对华发展援助的批评声音日渐增多。多个在野党的议员表示,必须重新审视对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向一个财力雄厚的大国提供援助,对民众、纳税人似乎也说不过去。尤其是作为低息贷款的资金,应该有更好的用途。
2009年,德国政府宣布过「停止」对华发展援助。但这其实是一种「障眼法」,改变之处在于,双边的合作项目不再由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的预算拨款,而继续或改走其他部门的途径。还有很多项目的执行方是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IZ)、德国投资和发展公司(DEG)等半官方机构。因此从那时起,德国用在与中国官方合作项目上的金额不减反增。
德国发展合作部长穆勒(Gerd Muller)表示,中国早已从发展中国家变为一个援助出资国。但他指出,保持这一合作关系的目的在于,让中国继续作德国的伙伴,尤其在解决全球问题方面,例如气候保护,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行的。 「地球气候的未来也取决于中国和印度,取决于那里的人们是继续使用煤炭,还是可再生能源。」
德国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