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论坛 社区新闻 纽约新闻 国际新闻 自由快讯 交友征婚 男女搭伙
皇后区 法拉盛 布鲁伦 曼哈顿 房产买卖 二手转让 二手车 生意转让 白送 失物招领
律师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法律案例 翻译服务 补习培训 旅行机票 包车地陪
大小搬家 防盗报警 印刷招牌 大小装修 冷暖水电 入籍考题 纽约驾照 加州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一战华工当上“工会头子”

2017-9-12 15:53| 发布者: 潇洒哥| 查看: 3541| 评论: 0

一战期间,十几万华工怀抱“发财致富”的梦想奔赴法国与英国,为一战出卖苦力。一战结束后,只有几千华工找到工作,继续留在法国,绝大多数华工回到老家,另有一万多人埋骨他乡。这段历史,不仅被欧洲人遗忘,在中国也少有人知。


作为一名华裔法国学者,马骊研究一战华工显然并非完全出自个人的学术兴趣。2002年,她到法国滨海大学任教,发现附近有大片的华工墓地。由此,她进入了这一学术研究领域。2010年5月,她主持了欧洲首次关于一战华工的国际学术会议,最近出版的《一战华工在法国》,便是这次会议的成果。


研究 华工大多怀抱“发财梦”参加一战


新书收录了马骊研究华工招募及输送的文章。1914年7月,“一战”爆发,原先估计会速战速决,却变得漫长而惨烈,协约国一方的法国、英国面临严重的人力短缺问题,战线缺人,后方也急需劳力。“从1915年起,招募中国劳动力的问题已经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文中,马骊写道。


与此同时,各主要交战国在中国占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迫使中国做出选择。1914年8月,“日本舰队已开始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鉴于时局,中国不得不放弃中立政策,最终加入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作为社会名流,梁启超亦在其中奔走,主张参战,希求在“国际上开一新纪元”。


武装参战的提议被否决后,“以工代兵”成为“最好的做法”。在包括教会的组织动员下,英国、法国共招募14万华工,他们来自十多个省份,其中山东劳工备受青睐,因为身体强壮,“可以干重活”。这些人多是贫困或无地农民,且基本上是文盲,应招赴法,他们怀抱着同一个梦想——“发财致富”。提到出国时的感触,山东劳工樊明修说:“下了太平洋,想起老爹娘;三百大洋卖了命,至死不能回家乡。”


去法国前,有的招募方与华工签订了合同,条款中有包括“不得参与任何跟战争有关的工程建设”、“有义务保护中国劳工不受任何形式的虐待”等。但是,华工的双脚一踏上法国的领土,合同就地沦为一纸空文,未被遵守;他们主要做搬运、挖战壕、埋葬死者甚至清理炸弹的工作,艰巨而危险。“对华工实行军事管理,如果他们犯了纪律,可能会被枪毙——不应该对工人这样干。”马骊感叹。


这过程中,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对华工展开援助,同时华工对这些知识分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正是在法国,学生们从华工身上真正了解到中国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当时一般以为他们愚昧、简单,并不是这样,他们会抗议,会保护自己的利益,让人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华工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政治取向,有的成为共产主义活跃分子。邓小平、周恩来、陈毅等,曾与华工有过接触,或者一起在工厂干过活。“新中国出于这些人之手,我觉得华工对他们的影响很大。”马骊说。


“一战”结束后,数千华工继续居留法国,成为第一批中国移民,大多数选择回到故土,有一万多人埋骨他乡。


走访 回国后重操旧业集体沉默


2010年8月底,马骊前往山东淄博,走访华工后代,在周村——当年一战华工的一个招工点,她的研究得到了佐证。留在法国的华工大多数做了工人,回到老家的华工,除一些人“成为工会头子”之外,绝大多数都重操旧业,“卖烧饼或者纺织,大多又做回了农民”。他们在法国获得的工薪,要么用来赌博玩乐,要么给了家里。“有人说,回来之后爷爷带了很多金条,我觉得是夸张的。”马骊说。


淄博当地事先联系了一些华工后代,马骊访谈了四十多家,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遭遇都一样,为家庭去法国打工,回来以后,大多数人的钱财仍然用于家庭。”与此同时,马骊去华工后代的村子里敲门,随机走访,发现了细节上的差异,比如“没有带金条回来,没有带法国女人回来”,但再次证实了上述发现。


另一个共同点,则是集体的沉默,“对于在法国的经历,只说是‘打仗啦’,喝了酒后偶尔说飞机、大炮轰轰响,至于生活、工作,他们不细说,大多时候一句不说”。马骊认为,“这段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创伤。”


孙干是一战华工的代表,去法国之前,他接受新式教育,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其他奔赴法国的华工不同,他并非迫于生计,而是受到“教育救国”理想的驱使。“孙干在他的笔记里写着,他觉得法国女子非常独立,能顶‘半边天’,在工厂能做男人的活计,包括那些技术性的活计。”马骊说。回国后,孙干和妻子共同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孙干撰写的笔记题为“欧战华工记”,约10万字,以亲历者的眼光记述一战华工,是极其重要的史料,但长期湮没于民间,直到2009年才首度内部发行。马骊在山东走访时,有人带来一个孙干的笔记本,试图卖给她。“要的是欧元,不是要人民币,因为他知道我是从法国来的。”马骊哈哈大笑。


除了笔记本,还有人卖汤匙、胸章等——“一看就知道是华工的用品,但我不会买”,马骊希望政府或民间机构能够搜集这些资料。


交锋 并非“文明的交融”


孙干开办的女子学校很快被叫停,不仅如此,政府还下达了禁令,严禁开办女子学校。传统的力量如夜幕一般,瞬间吞没了这星星之火。


还有一些归国华工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愿望,并付诸实践。张宗方自制西式抽水机、播种机,李荣坤不让自己的三个女儿缠足,还送她们上学,甚至有人受西方社会主义影响,认为中国的土地应该公有,对父辈分给自己的田地不予接管。还有人组织了工会,试图为工人争取权利。


有学者认为,一战华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如学者、中国和“一战”关系研究专家徐国琦称之为“文明的交融”。“根本没有,没有什么中西交流,这简直是妄想!”马骊驳斥了这一观点:“毕竟是一场战争,这没有文明可言。”在她看来,一战华工只是一群“小人物”,回到国内,仍然是“无声无息的人”,很快被遗忘。


“……相对于一个历经数千年而固化的古老生活方式来说,还远不足以开一代风气之先,酿成一场社会变革。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归国华工带来的新奇与影响不能不归于沉寂,以至于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加以钩沉,才能勉强打捞出些许碎片。”探讨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时,研究者张岩写道。


“一战”结束,华工的故事已讲完,但作为一个群体,被推着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巴黎和会上,14万华工以工代兵援助英法对德战争,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的重要因素,却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应得的利益,反而成为餐桌上刀叉相加的牺牲品——德国在山东的租界被划给了日本。国内随后爆发“五四运动”,最初是一场爱国运动,后来发展为呼吁追求民主、科学,共产主义活跃分子参与进来,此后一发不可收。“华工在他们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马骊说。


1988年,法国政府第一次为一战华工竖立纪念碑——由华侨集资而成。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包括中国的学者先后投入研究,在多场国际会议的推动下,“一战华工”似乎渐成热门话题。马骊也感觉自己成为了一个自己讨厌的“明星”,纪录片导演、电影制片人纷纷找上门。


“我希望把注意力放在华工身上,他们被忘记太久了。”马骊摇摇头。在历史研究之外的更广大的范围,遗忘仍在持续。

最新评论

GMT-4, 2025-5-8 15: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