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巨婴国》读后感之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网友  发表于 2017-04-18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信息未经证实请小心诈骗
如未留电话请小心诈骗
无论何种原因切勿汇款
前言:
《巨婴国》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所著,于2016年12月份出版,2个月之后即2017年2月被下架,从此该书成为了禁书。

所幸笔者也是在2月份在下架前网购此书,刚拿到书就成为了禁书,不禁一笑;第一次对作者武志红有深刻印象是在2015年7月份,当时读了他的一篇文章《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袭》  感受很深刻,说出了很多自己心中说不出来的感觉;也源于那时笔者背诵了半部《论语》和整篇《道德经》,同时对王阳明的心学特别感兴趣,在上高中时记忆特别深刻,那天晚上我们回到宿舍,恩师王老师来检查宿舍,手里拿了一本王阳明的《传习录》让我看,现在回想一下,都是特别美好的一刻。而这篇《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袭》所说的孝道就是儒学的根基之一,文中有一段话这样说:

“一些人会说,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孝顺就是该心理学的核心。可是,真正最中国的,也势必是最世界的。最世界的是老子,我们再怎么建孔子学院,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都不如老子的5000言之道德经。最世界的是王阳明,而王阳明说,我心之外,再无他法这些,都是一回事。”

里边提到的老子和王阳明同样为笔者熟悉,所以当时读起来很有共鸣感,这算是与武志红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文:
书名为《巨婴国》,而巨婴是在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作者开篇就说明了书名的含义。书中提到90%的中国人都是巨婴,先不说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作者用了十年写成此书,这个数字笔者认为更多的代表着一种呐喊。
这本书是写给国人看的,出版2个月褒贬不一,笔者在网上观察的形势为“褒”的更多,而“贬”的一部分是胡扯,一部分则有理有据;对于一本书,如果受到热议,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另外再被“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算是更大的肯定。不管怎样,《巨婴国》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籍。
下边就列出书中的某些观点:

一:“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的虚妄
书中有一段这样写:
网友“繁华成落叶”的回复,她在反思一个看似伟大的句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她写道: 我也一直在想这类事。那么多人,好古怪,他们自己为啥不好好活,为啥硬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附着在别人身上? 别人荣,他们便荣;别人失败,他们便失败,仔细一想简直是变态。每个人的光荣或耻辱,为什么不由自己来定,为什么要放弃? 很多人爱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儿女又为谁呢?如果儿女也继承相同的想法(往往如此),也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不就是老鼠会、不就是传销、不就是谎言一堆嘛! 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她继续反思说: 几年前回家乡,和一个女同学见面,她的话让我吃惊得很。她很满足地看着自己7岁的儿子说,我孩子很聪明,我要好好培养他,我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为何我吃惊?因为她是个编辑。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就算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 有次我开玩笑跟女友说,你干吗这么费心费力地去培养你的女儿,什么钢琴什么画画什么舞蹈,到了她二十多,又得开始培养她自己的下一代,你培养她没 起到太大的作用嘛,还不如用那些钱培养自己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亲人,朋友或领导,在一件事情上找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说一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完全是一种道德绑架,说话者表面看是一幅大善人的形态,实则是一种权利欲望者。2015年德国年度评选恶词,排名第一的就是“好人”,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是为你好”,只要你张口解释,他们会立刻回复:“我是为你好,换做别人,我才懒得管他”。这样的好人无处不在,更多的是身为长辈者。中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好几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更是普遍,绑架者无数的少年,青年,甚至成年人。
由于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神速,隔代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父母一代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培养后代,殊不知世界已经不是父母所认为的世界了,更不要说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了。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催婚,年轻人只要一回家就是一大群亲人围着你问,什么时候结婚,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带回家?等等,看则是对你人生大事的关心,其实就是在亲人之间达到一种“共生”的心态,找到存在感,也都是一种“好人”的表现。

二:共生心理
共生心态就是大家要什么,我也要什么,大家什么样,我也什么样,由此构成千人一面,都活得一个样。共生关系在任何集体中都可能发生,比如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亲人之间等。共生心态就是要和大家一个样,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以此得到大家的认可,寻得存在感;而另一面,就是追求自我,这样会有不一样的行为,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这对于集体来说就是异样,就是异类,是非我的,集体会无声的逐渐的排斥你,由此追求自我而付出的代价常常令人恐惧,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放弃了继续追求,再次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然后当一个人再次试图追求自我时,很容易就会被攻破,再次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追求自我,表现自己的个性,但大多数人次都是失败的,因为你生活在集体中;而成功追求自我的就是被现有的集体疏远;看似这是一个恶循环,但有一个希望,就是继续表现自己,去寻找另外一个集体,另外一个容纳表现自己的集体,同样这个集体中的成员都会是追求着我者。
我们的社会还处于集体主义社会,跟风是一种必然,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个人(自由)主义不断盛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机遇,成为自己,显现自己,活出自己。
即使如此,在集体中枪打出头鸟是很难避免的,中国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共生心理容易引出这样的结果,我不发展自己,而把自己弄在一个很低的弱势位置上,但处在这个位置上,反而有了道德优越感,然后就可以看一切都不顺眼了。毕竟,我压抑了自己,不出风头,成了一个高尚的人。如果别人比我还好,我就会恨对方,排斥对方。同样如果我比别人好,别人也会排斥我,处于这种恐惧,我必须和大家一个样。其实共生心理也是一种互害型心理,大家都懒惰至此,都互相满足,互相寻找存在感。
这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如果自己处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言语就可以自由无敌了,自认为拥有道德制高点,可以哗众取宠,比如一种社会现象——谁柔谁有理,谁穷谁有理,再比如,如果正常行驶的状态下,一辆电动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那么人们会认为谁有理呢?

三:可控第三者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外部世界时,比如与一位新的朋友见面,比如第一次去健身房等,很多人都会特别紧张,以至于不能正常思考和说话。怎样对付这种紧张呢?有一个很容易凑效的方法,在你与这个新的外部世界添加一个可以掌控的第三者。见新朋友时或去健身房时带上一个好朋友,这样我们都会舒服很多,或者不是带上一位朋友而是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物品,背包,书籍等,也都会减少紧张。
这个第三者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事件。比如在约见一位新朋友时,听到一首很喜欢的歌曲,吃到自己特别喜欢的食物。
紧张,即失控,也伴随着恐惧的感觉,是你所在的环境自己掌握不了。这时,身边若有一个可控第三者,掌控感就可以部分回复。也许还是紧张,但要比之前放松很多。
比如笔者第一次去健身房就是带着一位朋友一起去的,朋友也是第一次去,但是我们两人一起第一次去,虽然也都会紧张,但是因为有了对方的存在,批次都会舒服很多。
可控第三者的专业说法叫过渡性客体,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孤独的想象世界,而进入现实世界前的一个过渡性客体。
中国式的发烟,敬酒,火锅,聚餐等,也可以说是构建人际关系时的可控第三者,不管你是谁,大家一起处在一个饭桌前,吃相同的饭菜,这顿饭菜就是每一位食客的可控第三者。另外这里边也包含共生的心理。
当你需要面临一个新的外部世界时,可以利用可控第三者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没有什么万能的方法可以缓解紧张呢?笔者认为还是有的,比如树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自己的爱好和气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当内心足够强大,外部世界对你的影响就会减小。

四:“中国式好人”
有一本书叫《爱是一种选择》,专门研究““中国式好人””,这是一种讨好型人格,书中称他们为“拖累症患者”。
所谓“拖累症”,即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真正的好人,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充沛的爱,并且我不需要你的回报,如果你回报了,我也坦然笑纳。
拖累症患者,或说““中国式好人””,这种好是一种讨好,是你存在我不存在,完全泯灭了本真的自我。并且,讨好都伴随着深深的自卑和恐惧。
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或利益上的回报,但其实有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
其实,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他们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却什么都没得到,那是就会生出怨气。越是超级好人,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
讨好是一种被动,是失去自我的表现,是一种无我而又建立一个“伟大”的假自我。“中国式好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会拒绝,甚至在别人没有寻求帮助的时候,主动去讨好对方给予帮助,这样的情景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伟大”的形象,“看,我主动去帮助他”。“中国式好人”是一种封闭的自我,是孤独的,“好”到没有脾气,没有活力,死气沉沉。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是一种拖累症患者,如何摆脱“中国式好人”呢?
笔者认为首先意识到这一点,认识自己,做自己,对于某些事情主动说不,学会拒绝,培养自己的爱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其中学会拒绝,自者认为这种方法见效最快,当某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不再“奴颜”性的去讨好,当对方提出需求时,并且自己实在不方便或不认可,那就说一句:抱歉,这件事我帮不了你。
比如你计划今天旁晚要去跑步,下午7点一切都准备好了,突然一位很好的朋友打电话需要你和ta一起去理发或买衣服,这种时候就可以回绝:“实在抱歉,我已经计划要去跑步,不能陪你去了”。
成为真实的自我,自由的自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的也是此理。

五:孝顺
由于用到“甲骨文”,就直接截图了。




孝道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由于中国一直都是以政治为核心,一切服务于政治,传统文化同样跳不出这个圈子,时代在高速发展,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那一套理论,包括孝道,大多都已经不再符合这个时代。14年易中天在湖北省图讲座中说过,对于“中体西用”或是“完全西化”,易中天选择了“完全西化”,笔者同样会这样选择。注意,这样的选择不代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传统文化,如鲁迅先生所说,,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只说了两个字,“吃人”。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里边多有反人性的,《弟子规》就更不用说了。
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顺,并不代表不去照顾父母长辈,而是需要一种良性的,自由的对父母的爱。

六:其他
书中还有介绍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无回应即绝地,从龙成为人,婆媳关系,还有孩子三岁前都应有父母照顾,而不益让爷爷奶奶辈照顾,还有作者自己做得梦及解梦等,此处带过。
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人性自身即是答案》,是作者通过此书得到的答案,也算是圆满,很多问题归结起来都是自身,从内向外才能更好的改变,犹如鸡蛋,从外打破就是食物,从内打破就是生命。
王阳明的四句教,讲的也是如此: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切勿汇款小心诈骗!
联系时就说在【小纽约网】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GMT-5, 2025-2-24 15: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