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DNA揭秘孔子后人繁衍过程及历史事件

2017-5-9 17:08|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41972| 评论: 0

提示:当前中国声称是孔子后人的DNA链基本有三条,其中一条为真正的孔子后裔,另两条为冒充的,这俩冒充孔子后裔的事竟发生在几百上千年前。DNA揭开真相。
正文:
在孔氏家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几乎灭门的大事。五代残唐时期,孔府有个洒扫户原姓刘,叫刘末,后随主姓孔。孔末于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一天深夜,杀死孔子第四十三代嫡传孔光嗣,并想斩草除根,连同其独子孔仁玉一同杀死。恰巧当时孔仁玉在乳母张妈妈(一说是其外婆)家,孔末追至张妈妈家。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她便狸猫换太子,结果自己的儿子被孔末杀死,孔仁玉躲过一劫。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 

孔仁玉在张妈妈家长至十八岁后,向后唐明宗禀明孔末乱孔的真相,明宗派员来曲阜查实,将孔末治罪,并恩准孔仁玉回孔府袭爵。几乎断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氏后世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孔仁玉为报张妈妈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此后,孔府每有重大节日,都请张妈妈家的人参加而且都要坐首席。 

而孔末后代在曲阜等地也有繁衍,如今亦有万人以上,俗称“外孔”。历来孔氏家族对内孔、外孔都有明确划分和严格规定,除外孔不准按内孔颁发的行辈字样起名外,还规定,凡属外孔都不能续圣裔孔氏家谱,如有冒宗续谱者,就要获罪。孔末曾剪灭圣裔,冒宗冒爵,是仆随主姓而姓孔,不与内孔同祖同宗,因此,内孔与孔末子孙的外孔永为世仇。

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而在当时,卫国也有孔姓,源出姞姓;陈国有孔姓,源于妫姓;郑国有孔姓,出自姬姓。上述4支孔姓人后来都有子孙传世,但由于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余三支为了抬高自己,后来也都自称是孔子的后代,从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血统。特别是清代时,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用共同的字辈作为辈序,使本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从此,要想区分哪些人与孔子有关,哪些人与孔子无关,就更加困难了。

曲阜内孔已检出三种不同的单倍群(C3占46%,Q1a1占27%,O3占20.7%),其中必有一种肯定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其余两种一定是附攀之嫌,只要挖出是孔子遗骨,检测DNA才能确认其中一种。但是,最令人可惜的事件: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们,挥舞铁锨,狠刨孔子及其子孙们的坟墓,二千多座坟墓被掘开出了,可见到其子孙遗骸,而孔子墓被掘开却不见遗骸,于是就继续深挖,直到见底也不见遗骸。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而今的孔墓中并没有孔子的真身遗骸。
古代Y-DNA Q在中国北方的零散分布,反映了Y-DNA Q是从中东或者中亚地经过新疆一带迁徙至中国内地的。目前,晋语区(山西、陕北、豫北) Q1a1-M120比列高达19~20%,远远高于全国汉族平均水平3.2%,预示着曲阜孔姓Q-M120可能是Q系先祖从西北向东部迁徙的分支。

按照相关资料,内孔在曲阜十万人,而济宁人口808万人(按男性一半计为404万人),则内孔占总人口的2.5%。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C3的年代晚于Q和N,此区域尚无秦汉之前古dna报道发现C。目前,山东汉族C3比列约占10~11%,而鲁南邻省江苏、安徽一带频率较高,各占13~15%。预示着C3*沿海岸向北迁徙途中在长江口有一个向内陆迁徙的分支,土家族、侗族、水族、罗城仫佬族有较高频率(20~30%),可能与这个分支有关。

O3是汉族的第一大父系单倍群,在山东外孔人群和全国孔姓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孔姓人群和随机人群中各单倍群的频率分别为C-M130(1.96%,9.39%)、D-M174(4.31%,2.42%)、 K-R*-M9(1.96%,11.52%)、O*-M175(10.59%,5.15%)、O1a-M119(3.92%,7.88%)、O2a1-M95(0.51%,10.30%)、03*-M122(7.84%,2.42%)、O3a*-M324(11.77%,14.55%)、O3a2*-P201(10.59%,5.46%)、O3a2b-M7(2.35%,2.73%)、O3a2c1*-M134(14.12%,8.18%)、O3a2c1a-M117(21.57%,14.85%)。在全国孔姓人群中,O3总比例大约占有67%。
按照相关资料,内孔在曲阜十万人,而济宁人口808万人(按男性一半计为404万人),则内孔占总人口的2.5%。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C3的年代晚于Q和N,此区域尚无秦汉之前古dna报道发现C。目前,山东汉族C3比列约占10~11%,而鲁南邻省江苏、安徽一带频率较高,各占13~15%。预示着C3*沿海岸向北迁徙途中在长江口有一个向内陆迁徙的分支,土家族、侗族、水族、罗城仫佬族有较高频率(20~30%),可能与这个分支有关。

Global distribution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 reveals the prehistoric migration routes of African exodus and early settlement in East Asia

《单倍群C在全球的分布揭示人类出非洲的早期历史以及定居东亚的过程》摘要大意:详尽地研究了Y-SNP单倍群C的分布。结果显示,尽管分布很广泛,单倍群C的各个下游单倍群有不同的分布,都经历过长时间的隔离。在东亚,大致按照自南向北,自东南向西的一个扩散过程。单倍群C的系统发育结构支持经由印度洋海岸的走出非洲模式,是早期定居东亚的现代人父系单倍群。单倍群C在东亚向北的扩散,开始于约4万年前,沿海岸线迁徙并在约1.5万年的时候到达西伯利亚,并最终到达美洲西北部。 


总结:

①.南方汉族及南方少数民族频率较高,北方汉族频率居中,北亚少数民族出现高频;

②.南方汉族、北方汉族、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为C3*,少量C*,几乎没有C3c,C3c只见于北亚少数民族;

③.长江下游上海、江苏、安徽一带频率较高,预示着C3*沿海岸向北迁徙途中在长江口有一个向内陆迁徙的分支,土家族、侗族、水族、罗城仫佬族有较高频率,可能与这个分支有关,或者他们当中有的是原先江浙一带於越的遗民。

Y-DNA Q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

李红杰博士论文《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Y-DNA数据如下:

Y-DNA Q发现于山西2800-3000年时期的西周倗国,有9例古Y-DNA Q-M120,东周时期2500年前宁夏彭阳地区,4例古DNA全部是Q-M120,新疆黑沟梁12例古DNA全部是Q-M120。如上所述,古代Y-DNA Q在中国北方的零散分布,反映了Y-DNA Q是从中东或者中亚地经过新疆一带迁徙至中国内地的。目前,晋语区(山西、陕北、豫北) Q1a1-M120比列高达19~20%,远远高于全国汉族平均水平3.2%,预示着曲阜内孔Q-M120可能是Q系先祖从西北向东部迁徙的分支。

孔姓家系的Y染色体遗传多态性研究与其法医学意义


孔姓家系的Y染色体遗传多态性研究与其法医学意义【作者】 孙亚男; 【导师】 程宝文; 【作者基本信息】 昆明医科大学, 法医学, 2013, 硕士 


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的DNA多态呈父系遗传,且具有种族和地域特异性,父系社会的姓氏与Y染色体具有相同的传递方式。在法医案件中,利用现场生物检材、未知名尸体等检测到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特征来推测嫌疑人或未知名尸体的姓氏来源,对案件的侦破将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利用中国独特的遗传资源----孔姓男性样本,对12个东亚特异性Y-SNPs位点和17个Y filer试剂盒Y-STRs基因座的进行分型检测,获取孔姓人群的Y-SNP、Y-STR两种遗传标记的遗传信息。与随机无关男性人群进行单倍群频率差异比较,并分析孔姓人群内的单倍型差异及遗传信息,探索姓氏与Y染色体之间的关联性与法医学意义。[方法]收集孔姓无关男性样本共255例,随机无关男性样本330例作对照,均为采血卡血痕样本。采用Chelex-100法和酚-氯仿有机法提取样本DNA。利用两组等级复合扩增体系和SNaPshot技术检测所有样本的12个Y-SNPs位点信息;用Y filer试剂盒对孔姓人群的17个Y-STRs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检测:应用Arlequin3.5.1.2、Network4.6.1.1、SPSS17.0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检测12个Y-SNPs位点,构成了C-M130,D-M174,K-R*-M9,0*-M175,01a-M119,02al-M95,03*-M122,03a*-M324,03a2*-P201,03a2b-M7,03a2c1*-M134,03a2c1a-M117,(?)M9这13个单倍群分型。孔姓人群和随机人群中各单倍群的频率分别为C-M130(1.96%,9.39%)、D-M174(4.31%,2.42%)、 K-R*-M9(1.96%,11.52%)、O*-M175(10.59%,5.15%)、O1a-M119(3.92%,7.88%)、O2a1-M95(0.51%,10.30%)、03*-M122(7.84%,2.42%)、O3a*-M324(11.77%,14.55%)、O3a2*-P201(10.59%,5.46%)、O3a2b-M7(2.35%,2.73%)、O3a2c1*-M134(14.12%,8.18%)、O3a2c1a-M117(21.57%,14.85%)、非M9(3.92%,5.15%)。

O3是汉族的第一大父系单倍群,在山东外孔人群和全国孔姓人群中占有较高比例,大约占有67%。

要分析哪个Y类型才是真正孔子后裔类型,有几个历史事件需要被关注:

五代孔末乱孔事件(百度资料):孔末乱孔,又名孔末之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谋杀事件,因此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注意是大宗,不是全部)险些断绝,逃过劫难的孔仁玉则在日后中兴孔族。孔子后人继承衍圣公这头衔是从西汉开始一直持续到南宋。孔景原本是孔府的一个杂役,据说原本姓刘(进孔府之后都改姓孔),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时局动荡,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子四十二世孙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后裔几乎被杀尽。孔光嗣的堂兄孔桧避乱,辗转南迁到浙江平阳。

孔仁玉真假疑案:(1)官方版本: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此时刚满九月,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幸免于难。孔仁玉在母家的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曲阜令孔末非圣人之后,光嗣有子名仁玉,现育于外婆张氏家中”。后唐明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孔子家族经历大难后,终于在孔仁玉这一代而中兴,孔氏后人因此尊称孔仁玉为中兴祖。《孔子世家谱》民国版初集卷一、卷二“父被害时公生方九月,母张氏抱归外家,获免于难。”(2)民间版本:民间传说,孔末原本姓刘,大杀孔族时孔仁玉已九岁,孔末追杀至孔仁玉乳母张氏家中,因张氏长子与孔仁玉年龄相仿,且皆为秃子,张氏便让长子换上孔仁玉的衣服代死,最终被孔末所杀。这种说法被署名孔德懋(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二姐)、实为其女柯兰所撰的《孔府内宅轶事》所采纳,但孔令朋著《孔裔谈孔》认为此说不确。孔仁玉为报母家救命养育之恩,奏请皇上恩准孔府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张家的后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须以贵宾相待。同时尊张温为中兴外祖张公,每年按时祭祀张温的墓地,并为之置办祭田,还报请朝廷永久免除张家的徭役;日后孔府又在曲阜城外张羊村设一片小树林,称为“张家林”,为张家的专门墓地。每逢祭孔仁玉和其母张夫人时,张家嫡孙都要陪祭,有时也请张家代替扫墓。(3)质疑版本:后人随有质疑真孔仁玉是否真的掉包,也就是说后来的“孔仁玉”也有可能是张氏的长子,而真的孔仁玉确实被杀了。

宋代孔氏南北宗并立事件 :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犯,后来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公元1128年,宋高宗在扬州举行郊祀,征召孔子后裔参加,以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此时,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奉诏带族人南下扬州。后来,宋高宗又辗转来到临安,将这里当做行在。宋高宗下令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夫妇楷木像,一切礼仪和曲阜一样,孔氏南宗就此形成。孔端友南渡后,金国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刘豫封孔端友胞弟孔端操次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曲阜孔林孔庙祭祀。如此一来,“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情况,金国贵族曾在曲阜册封过“衍圣公”。孔端友后来无子绝户,南宋这边后来还找了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

元代蒙古人扶植假衍圣公一案:而后过了一百年,由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率领的蒙古汗国的军队占领山东曲阜,又立既非孔端友也非孔端操的直系后代的旁支后代----孔子第五十二代嫡孙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样,13世纪20年代(1220年代),蒙古、金、南宋三国并立之时,曾出现“天有三日”—三个“衍圣公”(孔端友直系后代、孔端操直系后代、孔之全)的局面。忽必烈统一之后,大臣上疏称,孔氏有南宗、北宗,但只应有一个“衍圣公”,应由孔子的嫡传后裔,即衢州孔端友的后人袭封。元世祖觉得很有道理,便钦定南宗为“衍圣公”,且下令他们从浙江衢州搬回山东曲阜奉祀。孔氏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诏入京,他对元世祖说,他的六代先祖都葬在衢州,并建有衢州家庙,实在不忍放弃衢州的祖坟,愿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孔氏北宗。元世祖“十分感动”,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那么后来蒙古人到底立了谁为衍圣公呢?网上有帖子言,其实元朝乃胡虏,汉人视其为仇敌,所以孔洙乃是断然拒绝元朝朝廷的册封。蒙古人为了糊弄世人,况且杭州离其统治中心大都北京太远,于是就册封了一蒙古人改姓孔继承衍圣公头衔。于是,山东的衍圣公就这么繁衍下来了。后明王朝不明就里,也糊里糊涂的册封了山东的假衍圣公。满清也如此,一直到民国。

内孔与外孔之争:宋朝建立后,孔仁玉的后裔均同居于孔庙内,称为“内院”,世称“真孔”、“内孔”或“内院孔”。孔末后代则称为“外院”,世称“伪孔”、“外孔”或“外院孔”。孔仁玉有曾孙十一人,其中三人无嗣,一人后嗣失考,一人传一代而绝,一人的后裔外迁,这样只有五家的后裔定居于曲阜,后人便按着五位祖先的职衔称作“五位”,即袭封位(嫡长)、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外孔则认为内孔为“伪孔”,他们才是“真孔”,也仿照内孔将其子孙分为五系,称为五院,分别是宅上院,为小薛社民;洙泗院,为张阳社民;驾部院,为西隅社民;文登院,为东忠社民;三传院,为西忠社民;合族与孔子后裔“为难”。之后,外孔与内孔矛盾不断,甚至继续引发了仇杀。内孔认为与外孔并不同宗,后者是仆随主姓而姓孔,加之孔末曾大杀孔子后裔,冒宗冒爵,所以与其永为世仇。孔子五十四世孙袭封衍圣公孔思晦在孔礼事件后,对外孔冒充圣裔非常气愤,认为外孔与内孔不共戴天,将他们列入族内共同祭祖绝对不行,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将孔末子孙一律斥之,又重刻宗谱元中兴重立宗支图于石碑之上,防止冒充或混入宗谱。此后,孔子家族在在编修家谱时都极其审慎严格,号称“宁漏一千不妄收一人”。此外,流寓外地支派的支谱送交衍圣公府时,只收不录,直到民国时期的第四次大修家谱期间,才将家谱修成“全国谱”。

从以上历史事件看,曲阜孔姓至少有几大可能来源:
孔子后裔:孔末主要杀的是孔姓大宗,未见得孔子后裔都杀完。中兴孔仁玉也有可能真是孔子后裔。
孔末后裔:孔末为孔府杂役,孔末乱孔后,繁衍了一些子孙。后世多认为其为外孔。
蒙古人后裔:因孔姓子孙拒受蒙古人册封,蒙古人找个蒙古人做替身册封为衍圣公,这种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如果蒙古人继承“衍生公”封号,与孔子后裔同居内孔,受到历朝历代优待,其人口发展速度会很快。
张氏后裔:如果真孔仁玉被杀,那么后来的孔仁玉就应该是张氏子孙。

那么现在分子人类学结果出来了,分别有C3、Q1a1、O3三大高频Y类型,这与历史上这几大乱孔事件恰好吻合,但问题是到底哪个Y类型对应哪个后裔呢?

孔子的封号


  据史料记载,封建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止于1935年,其间共有十余个不同的“封号”。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封号,“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孔子的后裔因此也被封为“褒成侯”。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褒成侯”。“褒成”是国名,“侯”是爵位。当时,“褒成侯”的“待遇”是赐食邑八百户。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宣尼”。这里的“宣”为谥号。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太师”为官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元):“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此“王”并非后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至圣文宣师”。“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专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与西夏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这一封号是孔子历朝封号中,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至圣文宣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首先以“至圣”尊称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孟子·万章下》中载文:“玄圣”、“至圣”、“大成”均是对孔子的赞辞。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公元1年,离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约有500年左右,共有十多代了。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汉代,开始将坟高筑,之后历代对孔林不停重修,扩充到现有的规模,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现在分子人类学结果出来了,分别有C3、Q1a1、O3三大高频Y类型,这与历史上这几大乱孔事件恰好吻合,但问题是到底哪个Y类型对应哪个后裔呢?孔仁玉中兴后,不是说曲阜原孔子后裔就没有了。蒙古人窜种后,不是说曲阜孔仁玉后裔就没有了。而是几支会平行发展,且都是认为自己是“孔子后裔”。这几个单倍群存在,证明孔仁玉真假疑案和蒙古人窜种疑云问题的存在性。

从曲阜孔姓Q1a1人群与C3人群网络结构图来看,两种单倍群都有着明显的单中心扩散结构,有着集中趋势,说明分别是从一个较近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可有人认为曲阜孔姓Y测试结果是北方民族祸乱汉人姓氏的一个缩影。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2 23: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