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2岁男童报5个班学到斑秃,赢在起跑线到底有多可怕

2017-11-23 09:49| 发布者: 施主| 查看: 6132| 评论: 0

70后心梗住院了,80后要被清退了,90后也到了想死不敢死的年纪。

  然而最恐怖的是,05后已经斑秃了。

  跟着父母在上海生活的2岁半男童东东成片掉头发,回武汉探亲时,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


  两岁半,正是享受快乐童年的年纪,却因压力过大导致经常半夜惊醒,并开始成片掉头发。

  为了通过知名幼儿园的入园考试,母亲给2岁的儿子连报5个培优班。

  家长整夜整夜焦虑地睡不着,孩子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患上了斑秃。

  现在的孩子,还有童年吗?

  医生说:过去斑秃病人多是中青年人,现在门诊经常碰到十几岁的初高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发病。有些孩子因为过度焦虑,把头发、眉毛和睫毛全都拔光了。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湿疹、心因性瘙痒等与精神状况相关的皮肤病,都出现低龄化。

  2009年,一则《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了!》的文章刷爆了社交网络。

  在母亲逼迫下压抑了二十多年的素素,最终选择从单位21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从小到大,成绩都是对素素唯一的衡量标准。为了让女儿素素聪明起来,母亲刘毓成了各种脑保健品的忠实拥趸,每天逼着素素吃各种补品。

  成绩没上去,孩子却早熟起来,小学四年级就来了初潮。

  素素在日记里用“可怜”来形容自己和妈妈:聪明的妈妈生了个不聪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现实,可怜。不聪明的孩子有个聪明的妈妈,被拔苗助长,可怜。


  刘建民《拔苗助长》

  如今“神童”无数,让人好奇的是,有几个是真的天赋异禀,又有多少是拔苗助长下的实验品?

  2012年,深圳晚报调查显示80%的家长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每个孩子平均每周4门课,甚至有5岁女孩一周需要上10门兴趣班;

  2017年1月,重庆沙坪坝的10岁男孩小康离家出走,只为逃避父母寒假给他报的钢琴班;

  2017年2月,重庆巴南莲石的一位奶奶为逼10岁孙子写作业,给他拴上了铁链。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们奉为信仰,前仆后继的一句话。

  而据研究表明,2015年全国21省(市)的29名省(市)状元(文科13名,理科16名)中,93.1%上的是普通幼儿园,72.4%上的是普通小学,41。3%上的是普通初中。

  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也曾做过一项实验,选中两组孩子,一组从3个月大时接受早教,另一组则不接受。15个月后,他们测试发现,接受早教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后者高出15点。

  然而,这一组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优势,而另一组接受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已赶了上来。

  所谓人生的起跑线,不过是父母们焦虑内心的表现。

  如果非要把生活比作赛跑,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在起点冲得太快,后来也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输掉整场比赛。

  不想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那你家孩子就会早早抵达人生终点线!

  中国的孩子,最怕丢父母的脸

  奥数、英语是大势所趋;舞蹈、钢琴是必备技能。

  家长们一窝蜂地送孩子培养兴趣,抱着“有枣没枣捅一杆”的心态报了上十个培优班,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朗朗的爸妈”。

  然而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孩子又怎么分辨得出兴趣所在?只能勉强接受。

  幼儿园本该是孩子们五彩童年的斑斓一页,却在父母们殷殷期望的眼神中过早走入残酷竞争;

  周末、寒暑假本是孩子们放松玩耍的时间,却被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喘不过气。

  电视剧《小别离》中,文洁让女儿朵朵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学习,没收朵朵电脑,不顾朵朵感受就闯进孩子们的排练室,甚至撬开女儿房门,把书桌搬到客厅,列满一墙的任务清单,直到最后朵朵出现抑郁、焦虑倾向,几近崩溃。


  “别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别人家的孩子考第一。”

  成绩不是唯一,可是成绩却是父母可以拿来比拼的最佳标准。

  这样的攀比,不仅体现在平日里对孩子的严苛要求上,甚至连上哪一种培优班,都有听取“别人家家长”的意见,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性格特点。

  “学得快不快乐不重要,有面子最重要。”

  双语幼儿园比普通幼儿园有面子;私立的比公立的有面子;钢琴高雅,芭蕾舞高贵,而足球、篮球、hip-hop就是不学无术。

  本是给孩子培养的兴趣爱好,却生生变成了家长财力、权力的证明。

  别让你的攀比,成为孩子一生悲剧的源头。

  孩子的压力从何而来?逼子成龙的家长

  “社会太残酷了,竞争太激烈了,必须让孩子尽快适应。”

  家长逼孩子的动力,更多来自他们所经历过的残酷现实。

  学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培优班费钱又伤神,其实大多数父母都看在眼里,也心疼孩子。

  可是一旦退出,别的孩子还在培优,我的孩子不就输了吗?

  别的孩子都能读原版英文书了,我的孩子还在认abc字母表,做家长的怎么保持冷静?

  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在这样的潮流中裹挟着前进,犹如滚雪球一般把压力越滚越大。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对不同城市6529个家庭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调查显示,在3岁前,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而到了中小学阶段,家长反而更担心孩子的生活能力。

  这种焦虑感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家长对自身地位的不自信。

  父母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绝不能接受“孩子混的比我差”的心理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骤升。

  于是,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每一步,而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是父母所认可的最佳捷径。

  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压力倍增。

  家长拼了命的买学区房,报培优班,交择校费,攒留学钱,一环一环紧紧相扣,掉了一根就是差人一等,落在他人身后。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家长们胆战心惊,为了孩子不在长大后遭受这样的生活重压,就一定要逼着孩子,硬着头皮往前进。

  因此,父母的焦虑感转嫁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使他们幼小的身体承受了过重的包袱。


  输不起的父母,造就输不起的孩子

  《最强大脑》国际赛第一战中,天才少年李云龙因一个小误会而当场崩溃大哭,虽然最后赢得了比赛,却因心理脆弱被不少网友直批“输不起”。

  当嘉宾陶晶莹问及他的梦想时,他迟疑着说了两个字:没有。


  反观意大利的小少年安德烈,即使在比赛中一直落后于李云龙,却始终保持从容。

  在李云龙崩溃痛哭时,他因同情落泪;在李云龙获得胜利时,他开心地去拥抱了对手。

  中国式的教育里,太多出人头地、绝地反击,却很少有父母愿意教会孩子,当你受伤时,该如何处理伤口?

  当成功不再是常态,当光芒被别人掩盖时,该如何面对挫折?

  父母苦口婆心地在孩子面前哭诉着“输不起”的时候,殊不知自尊、自信已经被这三个字狠狠踩在脚下,让孩子无地自容。

  你的一言一行,都将印证在孩子身上。

  有时候,不是学业沉重逼死了孩子,而是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是的,竞争残酷是现实。

  可是另一种现实呢?

  整个国家的自杀率在大幅下降,但是中小学生的自杀率却在上升。

  孩子还没能在殷切的眼神下考进大学,就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2017年9月,湖北15岁的神童覃瑶自杀。问及她的父母才知道,覃瑶2岁时就已经被送到学前班,4岁时已经上了小学。覃瑶的遗书上写道“如果我让你们失望了,该如何面对你们?你们对我有着太高的期望,让我喘不过气……”

  顶着发光的称号,父母把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妄图打破孩子自然的成长规律,将神童的标签印在孩子的一生。

  焦虑的父母背后,是迷茫的孩子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我认同感、自我关照和关怀的能力,亲密感与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而一个活在悲观、焦虑下的妈妈,也无法让孩子获得真正的自我认同感。

  别像卢梭先生在《爱弥儿》里提到的那样: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也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在家长控制欲下畸形成长的孩子

  俞敏洪曾指出:“中国家长的心态,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诉我们的孩子,你要听我的。”

  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家长强烈的控制欲作祟。

  @知乎匿名用户:


  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把控着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

  帮孩子规划人生的控制欲,也会造成孩子畸形成长。

  父母总有这么一种心理:年轻时的后悔渴望用孩子的努力来弥补,未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

  于是孩子从一出生就被钉上了号码牌,指明了终点,“往那个方向拼命跑就好了。”

  所谓的天赋和兴趣都被早早扼杀,孩子的人生目标变成了弥补家长的遗憾。

  何其可悲!

  哪里有什么梦想?

  我们的梦想,就是父母要求的愿望。

  最怕你一心当猪,还望子成龙

  如果孩子的学业压力无法减轻,那么父母至少可以让他的精神压力更小一些。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就像网友的段子所说:你就那么想让你的孩子尽快到达人生终点吗?

  现在看来,这或许并不只是段子。

  盲目地和别人比较,最终结果也只会是迷失自我。

  想让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不如努力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给孩子预知未来的烦恼,不如告诉他如何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烦恼。

  急迫地给了孩子一筐大鱼消化,不如耐心等孩子长大,教给他捕鱼的方法。

  别让可怜天下父母心,成为一场以爱之名的屠杀。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3 13: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