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的一处桥底下,就是流浪者孙良的“窝”:一张用废弃纸盒子叠起来的“床”,一边挂着窗帘,一边架着塑料板,生活用品等杂物堆放在床的周围。不往桥下看,基本上很难发现他。在这个大约4平方米的空间里,他已经住了一年了。 孙良白天基本上睡觉看书,晚上出去捡瓶子,这是他的主要生活来源。后来我得知,孙良2009年从南昌大学机电专业毕业后,去了广东打工,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2011年来到杭州。在杭州,他做过几份工,但因为是大专生,找不到什么好活。手里有一点积蓄了,他就晃了一年,天天在网吧待着。钱用光了,2014年,他开始住到了这座桥下。 这是他的房子 尽管住在桥下,孙良的窝虽然有些凌乱,但很干净、没有异味。他从来不用旁边河里的水,而是从附近公共厕所取自来水洗脸、洗衣服。 记者第一次走近孙良栖身的地方,他正在被窝里看书,一本很厚的书。也许是我的贸然闯入惊扰了他,他很警觉地看了一眼。我问他很多问题,但他一句不答,闷声不响,只顾埋头看书。 中午,我特意买了红烧肉,熏鱼,备好米饭、饮料和水果,拿了一瓶辣酱,还有两本书,送给孙良。这回,他才对我卸下了心防,改口说父母还在,并把父母双亲的名字、家庭住址都告诉了我。他说自己本想在事业上创点成绩回家,而现在身份证、手机丢了,工作也找不到,不想再与父母联系,也没脸回家。 孙良虽然有苦衷,但是为人父母,他家人肯定很担心他,不忍心他这样流浪。根据孙良提供的信息,通过多次网上搜索和电话联系,我终于找到了孙良的父母。远在江西的父亲与堂弟等人连夜赶到杭州。早上,借着外来流动人员登记的名义,把孙良带到了社区的会议室。推开门,突然见到老父亲、妹夫、堂弟出现在眼前,孙良一下就呆住了,父亲上前与他抱头痛哭。 在社区会议室,孙师傅为儿子换上社区送的新羽绒衣。他说,2011年国庆和儿子通话后,就再也没有儿子的消息。4年多来,家人几次三番来杭州寻人,到派出所报案,上电视寻人,都石沉大海。为了能联系上儿子,他不敢换电话号码,也从没换过手机。儿子2011年发的短信,他还保存在手机里。 来到儿子的流浪栖息地,孙师傅心疼地说,“我能理解他,儿子大学毕业,是家里的骄傲。可是出来找工作一直都不如意,他自尊心又强,觉得没混出个名堂没赚到钱回家不好意思。他的个性和我一样,我能理解的。” 离开这个曾经栖身一年半的桥洞时,孙良怀着复杂的心情投下最后一瞥。从此,穷困潦倒、不堪回首的流浪生活,宣告终结。 |
GMT-5, 2024-12-22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