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被人说“你人真善良,好说话”,当是称赞,现在听见了,却只觉得心累。 为了不给别人留下坏印象,常常把自己“逼”成一个好人。 明明还有一堆工作要忙,却“爽快”地答应了帮同事加班; 目的地隔着十万八千里,却还是“顺路”帮忙取了份外卖; 身上已经穷的叮当响,仍“大方”地把钱借给了朋友; 心里明明有千百个不乐意,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一句“好的,没问题”。 罗曼罗兰说:“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快乐才对。”可实际上,自己的一味退让,非但没被理解,反而换来了对方的步步紧逼。理直气壮的要求越来越多,日子过得越来越苦。 毕竟,柿子都捡软的捏,一开始自己先软了,后面也只有被人捏的份儿了。 △ 电影《狗镇》中的女主格蕾丝是典型的“圣母”形象,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对他人却是无条件的放纵和容忍。 为能留在狗镇上,她帮每家每户卖力干活、任劳任怨。 当居民延长她的工作时间并减少工作报酬时,她表示“愿意做任何事”; 被人强奸后,她穿好衣服若无其事地说,“抱歉,我马上干活”; 直到最后,哪怕脖子已经被拴上沉重铁链,彻底沦为了镇上的一条狗,格蕾丝仍然觉得居民们“道德没有问题,应该被同情而不是惩罚”。 终日以讨好的姿态生活,对他人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对自己的感受却选择漠视。只栽花不挑刺,“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为人处事的第一准则。讨好者存在的唯一目的仿佛是为了平息别人的麻烦。 孟子将这种人称之为“德之贼”: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貌似是宅心仁厚,实际上只是姑息养奸。你以为自己好说话,但别人把你当傻子。 △ 看过一档情感节目,女孩抱怨男孩“好人当得太过,成了烂好人”。 帮人搬家、买票已是小事,随叫随到替朋友“擦屁股”让女孩无法忍受:朋友相亲不愿去,找男孩假扮自己去搞黄饭局;打群架缺人手找他帮忙,临到场却留他一人孤军奋战;吃饭末了叫他去买单,一筷子没吃也要付钱;十几人找他帮忙写作业,半个不字也没说…… 男孩坦言,帮过的这些事里有50%自己都不愿意去做,可“都是朋友嘛,朋友都说话了,该帮就帮嘛!” 取悦成瘾,这实际是一种病——“看管人性格障碍”。病就病在想要迎合讨好所有人,不懂拒绝,也赢得不了尊重。 宋丹丹说:“过去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标准,‘我够好吧?’成为口头禅,但常常感到被轻视。现在我会说:‘这就是我!’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自尊,才是最具魅力的品质。” △ 无数影视剧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位位“好人”形象,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生活中的“老好人”,街坊邻里人人夸。 可回到现实中,总有人淌了主角淌过的污水,却没有主角光环加持。 具有讨好者姿态的心理治疗师,为了维持和病人的良好关系,在下班后还会耐心回复病人的电话,一天会花上8个小时来取悦病人。而这种取悦行为让他们精疲力尽,导致自杀率很高。 心理咨询师尚且是为了工作需要去讨好别人,你又是为了什么呢? 大观园里,迎春是脾气最好的的一位小姐,连小厮提起也说是“诨名二木头,戳一针,不知诶哟一声”。 奶妈偷了她的首饰去赌博,她知道了也不索要,甚至说当自己丢了算了;奶妈的儿媳得寸进尺,造假账诬陷她欠其债务,旁人知了为迎春打抱不平,她自己却像个局外人一样看起了书。如此逆来顺受的性格,也就注定了后来被“中山狼”孙绍祖折挫至死的命运。 善良不是接纳一切不公的垃圾桶,因为张不开嘴、抹不开情面,把所有苦都憋在心里,实际上是自己为难自己。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也曾说过,“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保持善良,也要坚守原则。善良若没了边界,便成了愚善。 做人,不可能取悦所有人。有句话说得虽狠但也确有道理:“人们都夸一个人好的时刻,可能只发生在其葬礼上。” 不要为了成全别人,恶心了自己。 |
GMT-5, 2024-12-22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