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把父母坟迁到美国 以示孝心

2017-4-16 13:16|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7618| 评论: 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几年去邻州新泽西踏青,倒都逢上好天气,令老田连呼幸运。他初是陪朋友去看地,后来起了一个念头,也要把双亲的骨灰从苏州祖籍迁葬美国。在老田眼里,时下中国的公共墓场,地少价高,又很难让人可从容祭扫。考虑母亲生前的心愿,加之他每年回国扫墓并不现实,迁坟已是早晚的事。

落地生根 福荫子孙

老田的朋友姓林,舟山人氏,父母退休后移民美国,跟随老林一家在纽约住,身后双双落葬新泽西某墓园。当初,就要不要让父母“魂归故里”,家中也曾起过一番争执,但在祖籍的林家人已然少过在美国者,争执很快有了结果。

“以前是叶落归根,现在讲究落地生根。”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对纽新两州侨界的殡葬民俗颇多了解。他认为,这一风气转变,一来可见华人移民人数见长,对美国产生归属感。另从华人讲究福泽后代的传统看,先人身后扎根新土地,亦可守望在这里延续的家族枝繁叶茂。

那时候,老林拉老田去新州三处墓园转了一圈。“他是家里大哥,兄弟姊妹一人一个意见,让他最终拿主意。我说,‘这个好。’我说的是心里话,因为也是打算把父母‘移’过去的,他就听了我。”林家父母落葬后,老田也去拜了拜,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念叨几句,愿其保佑在美国的林家一脉代代平安。

田家祖上三代从苏州移民上海,习惯上归葬苏州。加之苏州有“上海后花园”之称,每年清明扫墓,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别说迁坟大洋彼岸,就算落葬沪上,又岂是轻易之谈?但老田是独子,两代单传的儿子又在美国出生。“说起来,给他爷爷奶奶追办一个移民,让两老就近保佑自己孙子,有什么不好?”

这个理由,顺理成章,亲戚们不便多说什么。老田的姐姐因上了年纪,基本也已默许。有一年他回国跟姐姐一起去扫墓,火车到了苏州站,墓园专车的招牌打在出站口,田大姐看发车在即,一着急,马上血压高头晕。此后要视身体状况出行,常常感叹自己不能敬孝。

追办移民 阴阳团聚

老田打听过,为父母身后“追办移民”倒也并不难。“总之比我们活人辛辛苦苦办绿卡,再入籍,这个过程要简单得多了。”

按赵文笙的说法:“死人也移民,近年来很流行。”华人占一定比例的墓园中,设有骨灰塔。不买墓地的,可以买个塔位。“骨灰是最清洁的。这边墓园看到中国出的证明,证明亡者身分以及亲子关系,子女就可安排把骨灰通过空运寄过来,或亲自接到美国。”

赵文笙表示,证实亡者身分的话,由医院或地方卫生局(如香港的生死登记总处)出具死亡证明,殡仪馆提供火化证明;早年过世,这两份纪录拿不到的,亦可去当地开具死亡公证书,证实死者姓名、年龄、死亡时间和火化地点等信息。死者若是美国绿卡或公民,遗体可运至美国,外国人则只有火化后让骨灰入境。

联成公所主席邓学源身兼纽约开平同乡会主席。他说,有个开平会员的父亲从中国去马来西亚旅游,不料心脏病急发去世。“女儿很孝顺,去大陆办了手续,把父亲骨灰带过来,安葬在同乡会的寿地。”

开平和新会这两大粤籍同乡会在新泽西耀荣坟场(Ewing Church Cemetery)的寿地比邻而设。按新会人赵文笙的说法:大都是上了六七十岁年纪的老者给先人迁坟。“他们说:‘不然我走了,在中国的墓就没人管了。迁过来,一家阴阳团聚,祭拜方便,也可常跟父母说说话,让他们地下有知。’”

老田今年把他相中的墓园照片拍了几张发给大姐—开阔的用地,宽舒的墓间距,令人望之心怡—对比双亲现葬处,老田感觉,苏州园林式的风格固然精巧,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地方确实有点窄,墓碑两边的松柏是迷你型,窝眠此地不免憋屈。田大姐看了照片居然也有心情说笑:“以后索性把我一起搬过去。”“你小孩不肯。”“肯不肯,买得起才狠。”大姐也自有一本苦经:15年前以6000元一个的价格为双亲买墓位,现在同类墓位要12万,她舍不得让子女出这个钱。

永久产权 价格公道

今年清明前夕,田大姐听弟弟的话去打听:如果给两老退墓,墓园会返给多少钱?老田美滋滋盘算:听说大陆墓位炒卖价格很高,假设各以十几万元人民币卖掉两个,在美国这边买一两千美元的墓地,破土、开穴逾千美元,可买上十个八个了。岂料墓园工作人员这么说:“退墓么,会返你们一点钱,不多的。”再三追问,“几百元。”

大姐一听来气,就刚才给父母上贡鲜花水果,点长明烛时,边上一对经过的男女一唱一和:“现在涨了20倍唻。”“12万,过去五六千呀!”大姐心说:你退我几百元,转手十几万卖出去?联想自己年事渐高,不禁悲从中来:子女背房贷这么辛苦,岂可再叫自己身后居处给他们添负担!

老田倒也不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他听说,美国也有墓园挤到寿材要竖着放下去。但同样面积的墓,价位上在美国显然更公道。

至于同乡会批购墓位,会员零售价常比市价优惠。比如开平同乡会会员价一个1200元,比墓园对外零售价的1500至1800元,会员最低少300元。邓学源说,最近有位90多岁的耆老,一口气买了60个墓,说:“一大家子埋在一起,兄弟姐妹可在地下聚会。地上的亲戚后代也不至于散了。”

老田倒也畅想过,在平缓起伏的墓场,疏落有致的碑林中,将来和父母长相伴,这幅画面令人快意。在他眼中,新大陆的土地自带一股气场, 更别提美国买墓地拥有永久产权,不用担心哪天被推了坟,掘了墓。

照邓学源的说法,开平同乡会寿地所在的耀荣坟场:“不少墓是英国统治时期就存在至今。墓园已有300多年历史,比美国建国还悠久。”

中国土地资源的紧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状,在2012年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局称是为了“复耕”,实际却与强拆卖地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老田家以为,就算葬在公墓,50年或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连个产权都没有,到底心中难安。”而即便活人住的房子有40、50,或70年产权,也非永久性,“多少是给将来拆迁留了个‘窗口’。”

有几年的清明,姊弟俩在扫墓时说最多的话,是让两老解气宽心。石库门老房在1990年代动迁,从市中心搬到上海近郊后,父母健康眼看迅速衰退。同一幢楼里的老人,有两个在搬家不久后竟郁郁而终。母亲曾不止一次吵着要回老家,可竟然新公寓楼因挖地铁再次遭遇动迁。2001年老田回国探亲,返美前一天,听母亲似乎没来由说一句:“我和阿爸跟你走!”当时心酸她心智的退化。事后回想,这何尝不是母亲的真心话?

春秋两祭 传统维系

在田家姊弟均缺席祭扫的年头,他们考虑过找“代客扫墓”服务。父亲体恤子女,留了一笔8万元的扫墓基金,关照女儿存银行,拿利息买贡品,支付祭后吃饭费。用这笔钱请人代扫也绰绰有余了。但老田自嘲“不接受这个新事物”,像候鸟年年飞来飞往既不可能,遥寄哀思,又觉亏欠。

在广东一些出洋风盛的乡村,流行寄钱回国请村人代扫。邓学源说,“乡亲们会担心,钱寄出去,也不知拜没拜。”祭祖、扫墓,广东人谓之“拜山”,因以前地方习俗上把墓建在山上。清明与重阳,一年两度的“拜山”,就算亲自回乡,也还要发红包,请乡里乡亲一起去拜,凑个人场,“每年拜山几千元,不似以前穷的时候,请大家吃一顿就好了。”邓学源说,把先人迁到美国,省去劳顿又省钱,譬如开平同乡会,一年两度,雷打不动派公共汽车拉会员去扫墓,提供公家贡品,聚餐免费。“如果子孙不孝,公家帮着拜,也都是免费。”

赵文笙说,广东人拜山的贡品主要有烧猪、鸡、烧饼、黄糖白糖糕,还有鲜花水果等。拜山过后,大家一起吃个饭。“在外州打工的亲友,坐车、搭飞机,从全美各地赶去,一大家子难得一聚,也联络了感情。”在美国祭祖,有在新土生根发芽的寄托,尤其受到华人重视,甚至比在原籍更当一回事。当大陆人一年两祭的传统渐渐让位于清明一扫,海外以同乡会为中心的春秋两祭却一丝不苟。

老田也有这种感觉。他是尊重古法的人。大陆推行殡葬改革,破迷信、倡环保、减浪费,卓有成效,在他看来却有些激进。在美华人多少恢复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他觉得是好事。尤其羡慕林家给父母办土葬。大陆兴火葬,美国人多数实行土葬,跟中国传统儒家“入土为安”的思想不谋而合。

考究一点的公墓区,更会划在风水师指定的位置。按广东人喜欢居高建墓的习俗,以有坡度的地为风水宝地。赵文笙表示,来美华人同样讲究风水,同时也入乡随俗。选择长眠地,首先是自己看了顺眼。“平地,但视野开阔,老美喜欢,一些粤籍华人也愿意变通,一样欢迎。”总之,子女来祭拜,作一次踏青,一次郊游,可平静身心,又怀念先人,达到这个目的就好。

纸扎车房 伴眠新大陆

每次老林扫墓前,会买上一些纸扎去烧。他买了个“苹果手机”,说跟父母阴阳通话,信号更畅通。问老田:“也给你父母烧一个?你们可以‘打越洋电话’。”老田说,他虽不信这一套,但见华人用纸扎给地下至亲搭建的“阴宅”,物质丰富,中西搭配,也寄托了阳世里移民新大陆的种种梦想。

位于纽约曼哈顿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的“兴泰纸扎”欧老板,当初被在香港从事纸扎业的姊夫一家带入行后,至今从业30多年。问他首先会向客人推荐什么产品,他说:“‘房子’嘛。来美国,大家第一件事也就是想买房子,安居乐业。”在街面店铺正下方,是他的手工场。在这里,他把从中国运来的初成品,粘贴、组装成一个个华美的中式纸房子,内设桌椅家具,佣人随侍。

中式“房子”的主人通常却著“西装”、“衬衫”、“皮鞋”,也有女式“T恤”、“洋装”等。在清明节前的一个寻常下午,店里有人走进来问:“‘唐装’有没有?”欧老板说:“缺货。”因问津者不多。

中式纸扎,也不乏外籍顾客。一个在曼哈顿华埠附近工作的非裔男子,替朋友买一叠数百万元面值的冥币,他付了1.5元,颇懂行地说:“这是为了烧给地下的人,让他们有‘钱’花。”

“除了房子、车子、票子,吃的有鲍鱼,抽的有香菸,服用的有保健品。”赵文笙表示,纸扎品也年年与时俱进,名包、豪车,都是现在人们喜欢的牌子。“在美国人们习惯划信用卡,就出现纸扎信用卡。出国旅游风气一盛,备一本纸扎护照就变得流行—如果阴间也分不同国家,可以玩个够。”

对于老田这样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愿望很普通,早日为至亲申请到一本“美国护照”,不用再苦苦跨海相望。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4 00: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