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华人资讯 查看内容

把父母坟迁到美国 以示孝心

2017-4-16 13:16|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7603| 评论: 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几年去邻州新泽西踏青,倒都逢上好天气,令老田连呼幸运。他初是陪朋友去看地,后来起了一个念头,也要把双亲的骨灰从苏州祖籍迁葬美国。在老田眼里,时下中国的公共墓场,地少价高,又很难让人可从容祭扫。考虑母亲生前的心愿,加之他每年回国扫墓并不现实,迁坟已是早晚的事。

落地生根 福荫子孙

老田的朋友姓林,舟山人氏,父母退休后移民美国,跟随老林一家在纽约住,身后双双落葬新泽西某墓园。当初,就要不要让父母“魂归故里”,家中也曾起过一番争执,但在祖籍的林家人已然少过在美国者,争执很快有了结果。

“以前是叶落归根,现在讲究落地生根。”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对纽新两州侨界的殡葬民俗颇多了解。他认为,这一风气转变,一来可见华人移民人数见长,对美国产生归属感。另从华人讲究福泽后代的传统看,先人身后扎根新土地,亦可守望在这里延续的家族枝繁叶茂。

那时候,老林拉老田去新州三处墓园转了一圈。“他是家里大哥,兄弟姊妹一人一个意见,让他最终拿主意。我说,‘这个好。’我说的是心里话,因为也是打算把父母‘移’过去的,他就听了我。”林家父母落葬后,老田也去拜了拜,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念叨几句,愿其保佑在美国的林家一脉代代平安。

田家祖上三代从苏州移民上海,习惯上归葬苏州。加之苏州有“上海后花园”之称,每年清明扫墓,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别说迁坟大洋彼岸,就算落葬沪上,又岂是轻易之谈?但老田是独子,两代单传的儿子又在美国出生。“说起来,给他爷爷奶奶追办一个移民,让两老就近保佑自己孙子,有什么不好?”

这个理由,顺理成章,亲戚们不便多说什么。老田的姐姐因上了年纪,基本也已默许。有一年他回国跟姐姐一起去扫墓,火车到了苏州站,墓园专车的招牌打在出站口,田大姐看发车在即,一着急,马上血压高头晕。此后要视身体状况出行,常常感叹自己不能敬孝。

追办移民 阴阳团聚

老田打听过,为父母身后“追办移民”倒也并不难。“总之比我们活人辛辛苦苦办绿卡,再入籍,这个过程要简单得多了。”

按赵文笙的说法:“死人也移民,近年来很流行。”华人占一定比例的墓园中,设有骨灰塔。不买墓地的,可以买个塔位。“骨灰是最清洁的。这边墓园看到中国出的证明,证明亡者身分以及亲子关系,子女就可安排把骨灰通过空运寄过来,或亲自接到美国。”

赵文笙表示,证实亡者身分的话,由医院或地方卫生局(如香港的生死登记总处)出具死亡证明,殡仪馆提供火化证明;早年过世,这两份纪录拿不到的,亦可去当地开具死亡公证书,证实死者姓名、年龄、死亡时间和火化地点等信息。死者若是美国绿卡或公民,遗体可运至美国,外国人则只有火化后让骨灰入境。

联成公所主席邓学源身兼纽约开平同乡会主席。他说,有个开平会员的父亲从中国去马来西亚旅游,不料心脏病急发去世。“女儿很孝顺,去大陆办了手续,把父亲骨灰带过来,安葬在同乡会的寿地。”

开平和新会这两大粤籍同乡会在新泽西耀荣坟场(Ewing Church Cemetery)的寿地比邻而设。按新会人赵文笙的说法:大都是上了六七十岁年纪的老者给先人迁坟。“他们说:‘不然我走了,在中国的墓就没人管了。迁过来,一家阴阳团聚,祭拜方便,也可常跟父母说说话,让他们地下有知。’”

老田今年把他相中的墓园照片拍了几张发给大姐—开阔的用地,宽舒的墓间距,令人望之心怡—对比双亲现葬处,老田感觉,苏州园林式的风格固然精巧,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地方确实有点窄,墓碑两边的松柏是迷你型,窝眠此地不免憋屈。田大姐看了照片居然也有心情说笑:“以后索性把我一起搬过去。”“你小孩不肯。”“肯不肯,买得起才狠。”大姐也自有一本苦经:15年前以6000元一个的价格为双亲买墓位,现在同类墓位要12万,她舍不得让子女出这个钱。

永久产权 价格公道

今年清明前夕,田大姐听弟弟的话去打听:如果给两老退墓,墓园会返给多少钱?老田美滋滋盘算:听说大陆墓位炒卖价格很高,假设各以十几万元人民币卖掉两个,在美国这边买一两千美元的墓地,破土、开穴逾千美元,可买上十个八个了。岂料墓园工作人员这么说:“退墓么,会返你们一点钱,不多的。”再三追问,“几百元。”

大姐一听来气,就刚才给父母上贡鲜花水果,点长明烛时,边上一对经过的男女一唱一和:“现在涨了20倍唻。”“12万,过去五六千呀!”大姐心说:你退我几百元,转手十几万卖出去?联想自己年事渐高,不禁悲从中来:子女背房贷这么辛苦,岂可再叫自己身后居处给他们添负担!

老田倒也不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他听说,美国也有墓园挤到寿材要竖着放下去。但同样面积的墓,价位上在美国显然更公道。

至于同乡会批购墓位,会员零售价常比市价优惠。比如开平同乡会会员价一个1200元,比墓园对外零售价的1500至1800元,会员最低少300元。邓学源说,最近有位90多岁的耆老,一口气买了60个墓,说:“一大家子埋在一起,兄弟姐妹可在地下聚会。地上的亲戚后代也不至于散了。”

老田倒也畅想过,在平缓起伏的墓场,疏落有致的碑林中,将来和父母长相伴,这幅画面令人快意。在他眼中,新大陆的土地自带一股气场, 更别提美国买墓地拥有永久产权,不用担心哪天被推了坟,掘了墓。

照邓学源的说法,开平同乡会寿地所在的耀荣坟场:“不少墓是英国统治时期就存在至今。墓园已有300多年历史,比美国建国还悠久。”

中国土地资源的紧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状,在2012年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局称是为了“复耕”,实际却与强拆卖地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老田家以为,就算葬在公墓,50年或70年的土地使用期限,“连个产权都没有,到底心中难安。”而即便活人住的房子有40、50,或70年产权,也非永久性,“多少是给将来拆迁留了个‘窗口’。”

有几年的清明,姊弟俩在扫墓时说最多的话,是让两老解气宽心。石库门老房在1990年代动迁,从市中心搬到上海近郊后,父母健康眼看迅速衰退。同一幢楼里的老人,有两个在搬家不久后竟郁郁而终。母亲曾不止一次吵着要回老家,可竟然新公寓楼因挖地铁再次遭遇动迁。2001年老田回国探亲,返美前一天,听母亲似乎没来由说一句:“我和阿爸跟你走!”当时心酸她心智的退化。事后回想,这何尝不是母亲的真心话?

春秋两祭 传统维系

在田家姊弟均缺席祭扫的年头,他们考虑过找“代客扫墓”服务。父亲体恤子女,留了一笔8万元的扫墓基金,关照女儿存银行,拿利息买贡品,支付祭后吃饭费。用这笔钱请人代扫也绰绰有余了。但老田自嘲“不接受这个新事物”,像候鸟年年飞来飞往既不可能,遥寄哀思,又觉亏欠。

在广东一些出洋风盛的乡村,流行寄钱回国请村人代扫。邓学源说,“乡亲们会担心,钱寄出去,也不知拜没拜。”祭祖、扫墓,广东人谓之“拜山”,因以前地方习俗上把墓建在山上。清明与重阳,一年两度的“拜山”,就算亲自回乡,也还要发红包,请乡里乡亲一起去拜,凑个人场,“每年拜山几千元,不似以前穷的时候,请大家吃一顿就好了。”邓学源说,把先人迁到美国,省去劳顿又省钱,譬如开平同乡会,一年两度,雷打不动派公共汽车拉会员去扫墓,提供公家贡品,聚餐免费。“如果子孙不孝,公家帮着拜,也都是免费。”

赵文笙说,广东人拜山的贡品主要有烧猪、鸡、烧饼、黄糖白糖糕,还有鲜花水果等。拜山过后,大家一起吃个饭。“在外州打工的亲友,坐车、搭飞机,从全美各地赶去,一大家子难得一聚,也联络了感情。”在美国祭祖,有在新土生根发芽的寄托,尤其受到华人重视,甚至比在原籍更当一回事。当大陆人一年两祭的传统渐渐让位于清明一扫,海外以同乡会为中心的春秋两祭却一丝不苟。

老田也有这种感觉。他是尊重古法的人。大陆推行殡葬改革,破迷信、倡环保、减浪费,卓有成效,在他看来却有些激进。在美华人多少恢复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他觉得是好事。尤其羡慕林家给父母办土葬。大陆兴火葬,美国人多数实行土葬,跟中国传统儒家“入土为安”的思想不谋而合。

考究一点的公墓区,更会划在风水师指定的位置。按广东人喜欢居高建墓的习俗,以有坡度的地为风水宝地。赵文笙表示,来美华人同样讲究风水,同时也入乡随俗。选择长眠地,首先是自己看了顺眼。“平地,但视野开阔,老美喜欢,一些粤籍华人也愿意变通,一样欢迎。”总之,子女来祭拜,作一次踏青,一次郊游,可平静身心,又怀念先人,达到这个目的就好。

纸扎车房 伴眠新大陆

每次老林扫墓前,会买上一些纸扎去烧。他买了个“苹果手机”,说跟父母阴阳通话,信号更畅通。问老田:“也给你父母烧一个?你们可以‘打越洋电话’。”老田说,他虽不信这一套,但见华人用纸扎给地下至亲搭建的“阴宅”,物质丰富,中西搭配,也寄托了阳世里移民新大陆的种种梦想。

位于纽约曼哈顿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的“兴泰纸扎”欧老板,当初被在香港从事纸扎业的姊夫一家带入行后,至今从业30多年。问他首先会向客人推荐什么产品,他说:“‘房子’嘛。来美国,大家第一件事也就是想买房子,安居乐业。”在街面店铺正下方,是他的手工场。在这里,他把从中国运来的初成品,粘贴、组装成一个个华美的中式纸房子,内设桌椅家具,佣人随侍。

中式“房子”的主人通常却著“西装”、“衬衫”、“皮鞋”,也有女式“T恤”、“洋装”等。在清明节前的一个寻常下午,店里有人走进来问:“‘唐装’有没有?”欧老板说:“缺货。”因问津者不多。

中式纸扎,也不乏外籍顾客。一个在曼哈顿华埠附近工作的非裔男子,替朋友买一叠数百万元面值的冥币,他付了1.5元,颇懂行地说:“这是为了烧给地下的人,让他们有‘钱’花。”

“除了房子、车子、票子,吃的有鲍鱼,抽的有香菸,服用的有保健品。”赵文笙表示,纸扎品也年年与时俱进,名包、豪车,都是现在人们喜欢的牌子。“在美国人们习惯划信用卡,就出现纸扎信用卡。出国旅游风气一盛,备一本纸扎护照就变得流行—如果阴间也分不同国家,可以玩个够。”

对于老田这样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愿望很普通,早日为至亲申请到一本“美国护照”,不用再苦苦跨海相望。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4-11-14 17: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