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一个"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娶异国妻子却遭诅咒

2017-4-29 13:36|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11680| 评论: 0

1914年的某个深夜,一个妇女做了个胎梦。

没有任何预兆,老虎跳进了她的肚子。

算命先生说,这既是吉兆,又是凶兆。

这个男孩将会孤单地长大,他父亲也会因他的诞生而受到威胁。但这个小孩在历经危险与磨难后,便会取得成功。

这位算命先生的预测挺准确。

出身王侯之家,童年享尽荣华富贵,父亲的离世却将他一夜之间带入没落清贫的境地。

他留学英国,向往社会主义运动,与英国女孩结婚,夫妻二人却被怀疑为特务间谍双双入狱。

我们熟知的《离骚》,《楚辞》、《史记》、《资治通鉴》、《鲁迅文集》都翻译自他的笔下,他还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

那些你觉得没法译成英文的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著作,都能在他笔下以信达雅的面孔呈现。去翻翻那个年代译成英文的中国文学作品,估计有一半以上出自他和他的妻子。

实际上,他并不特别喜爱英语,也没那么钟意《红楼梦》,却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二的《红楼梦》全英译本的译者,还是新版《红楼梦》剧组的顾问。

undefined

他数度在祖国的门口徘徊,一次次想靠近,却又一次次受伤退却。

他是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有人曾问杨宪益,这一生你曾后悔的事是什么?

提问者自作聪明,认定杨宪益会说,后悔拒绝哈佛大学的邀请。

杨老沉思片刻,轻声说道:“我打过乃迭一个耳光”。他举起左手,挥了一下:“就这样,我打了乃迭一个耳光。”

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答案,却也是让人暖心至极的答案。

戴乃迭,是陪伴杨宪益一生的爱人。

undefined

这是位怎样的老人?触摸到的尽是深情……

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杨宪益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

他的家族,与前清官僚、北洋军阀都有密切关系。小时候穿的丝质黄马褂是袁世凯所赠,当时只有清王室的王子才能穿。

父亲曾是个浪荡公子,三房妻妾,还吸食鸦片。

祖父看不下去,给父亲谋了个差使。父亲当上了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成了精明的金融家。

杨宪益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母亲担心他被绑架,只能送他在私塾念书。父亲死后,年仅五岁的杨宪益身边围绕着一大堆女人和仆人。

呵护、溺爱、过分关切与照顾,杨宪益在温柔富贵乡里长大,也缺少了正常孩童该有的童年。终其一生,他都没能学会骑车和游泳。

虽然没怎么正经上过学,但杨宪益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大量古典文献和英文原著之中。以至于后来在燕京大学的提前考试中,校方表示,可以直接上二年级了。

1934年,学校里年长的教员C.H.B郎曼要休假回英国,提出带他去伦敦,替他找一位私人教师教授古希腊文和拉丁文。

家人支持,同学作伴,没有太多顾虑,杨宪益登上了去英国的轮船。

undefined牛津大学

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杨宪益就学会了希腊文拉丁文,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当时甚至学校官员都认为这实在太过匪夷所思,断言杨宪益不过是侥幸过关,推迟了他的入学时间。

生性不羁的纨绔少爷便将欧洲大陆万水千山走遍。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兑着皓月之下的烈性酒,杨宪益这一年过得潇洒又逍遥。

在牛津,杨宪益一口气翻译了《离骚》,译作中满是嘲讽与夸张,却也掩盖不住他的才华与智慧,至今仍屹立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内。

undefined

毛泽东曾经问他:“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他说:“主席,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

undefined

1939年,在牛津大学读中文的英国女孩戴乃迭向父母宣布,自己毕业后要回到中国工作生活。

戴乃迭爱上的中国男孩,就是杨宪益。

他是牛津大学中国学生会的主席,她是学生会的秘书。

undefined

她爱他的渊博学识与幽默风度,也爱他背后的传统文化的缩影。

她甘愿陪他回到烽火连天的祖国,他则是随她误打误撞进入了翻译界。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杨宪益和戴乃迭这两个名字总是成双成对立在书的封面上。

两人的爱情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母亲是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30年,她甚至立下了接近毒誓般的话:“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

而杨宪益的母亲看着这位即将入门的金发碧眼洋媳妇,直接病倒在床。

杨宪益犹豫着问戴乃迭:“我这次回去,是要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戴乃迭却眼神坚定。

1940年,杨宪益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戴乃迭藏着对北京的回忆,带着仅仅50英镑回到中国。

undefined

回国后,杨宪益和戴乃迭奔波在西南各个城市,困难时就住茅屋、点油灯、喝井水,两人时常谈论时事,一起翻译书稿,成了最好的搭档。活跃的思想碰撞和独立的精神融合,填补了生活的空白,也消解了战乱流离的苦闷。

利用业余时间,杨宪益翻译了《儒林外史》和《阿Q正传》。当时梁实秋建议他,不妨翻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于是,那些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学,都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西方人的书架上。

杨宪益常说,人只要活着,脑子就得不停地想,总得做点事,要不然活得更难受。

undefined

49岁时,他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曾和钱钟书共事。

译完《奥德修纪》之后,出版社的人说:“你是外文社的人,也应该帮外文社做点事情。”于是他与夫人合作翻译了《红楼梦》,将荣宁二府的故事展现在西方人面前。

他很实在:“我不喜欢看《红楼梦》。不过我在里面工作,他们要我翻译什么我就翻译什么吧,人要吃饭嘛。”除此之外,他还翻译了《长生殿》、《牡丹亭》等等作品。《鲁迅选集》常常作为外国高校教学研究的蓝本。

几乎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杨宪益都有涉猎。他非常注重翻译时的严谨与准确,这是杨宪益治学翻译的态度。

事实上,翻译是件有点吃力不讨好的事。

翻译家们需要跨越语言之间的鸿沟,用常识和历史性的修养去弥合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缝隙。

有人说,杨宪益是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可翻译这件事,耗尽毕生的心血,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而当历史的潮流汹涌袭来,杨宪益只怕连嫁衣裳也作不成。

undefined

妻子的外籍身份成了杨宪益“间谍罪”的铁证。整整四年,夫妇二人在京郊的监狱里受尽凌辱。

逐渐地,他开始出现轻微的精神分裂征兆,幻听,以及被迫害妄想。戴乃迭的日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去,金发碧眼让她处处遭受敌意的蔑视,昔日同事也都避之不及。孤独与不被信任,反反复复折磨着他们的内心。

undefined

好不容易熬过这四年,1972年,杨宪益和戴乃迭释放出狱。可是悲剧并没有因为出狱而停止到来。

他们唯一的儿子杨烨,经受不住迫害而走向了精神分裂。送到英国治疗时已然病入膏肓。绝望的杨烨点燃了汽油,自焚身亡。

undefined杨烨

谁能想到,当年戴乃迭母亲撂下的气话,竟一语成谶,酿成了这一出悲剧。

undefined

杨宪益隐忍着,但终究会忍不住流泪。

走出历史的旋涡,杨戴二人也走向了人生的暮年。

undefined

两人在外文局的宿舍楼住了40年,质朴了一辈子。1994年,戴乃迭身体愈下,为了妻子,两人住进友谊宾馆专家公寓。

从西式精致洋装到中式典雅旗袍,戴乃迭爱了杨宪益一辈子,杨宪益宠了戴乃迭一生。

据说戴乃迭曾抱怨,自己的中文不好就是因为杨宪益经常主动和她讲英文。

undefined戴乃迭生前和杨宪益的最后一张合影

戴乃迭先走一步后,杨宪益的时间仿佛也随之凝固,他搬出了公寓,搬进来还是搬出去,都是为了戴乃迭。

在杨宪益家中的桌子上,放着二老的唐装婚礼照。上面郁风端庄地书写着:“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undefined

undefined

经历过磨难和炼狱,杨宪益的身上依然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独有的优雅的精神姿态。

只是他把书都送了人,从此再也不翻译。

北京后海的金丝胡同里,他时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坐就是一下午。一根烟,从清晨到日暮。

undefined

有人说,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

如今,他曾经的风光与气节,也都付笑谈中。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3 14: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