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他是袁世凯洋顾问 中国大街以他命名,却绝望死去

2017-4-28 12:55|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9683| 评论: 0

1911年,距离紫禁城不远的王府井大街一个四合院中,莫理循坐在自家阳台上,飞快地敲击着电文,他第一时间里把“中国发生革命”的消息传回英国的《泰晤士报》。

武昌枪声响起时,这个出生在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当即判断,这不是叛乱,而是一场革命。

报纸刊登出来以后,舆论一片哗然。他成了第一个向世界宣布这一消息的外国人。

undefined

莫理循能掌握的中文词汇总共不超过三十个,却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

如果你有心翻看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件大事,都有莫理循的身影。

“义和团事件”、“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辛亥革命”,这些都是他最早向西方世界报道的。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外交密件也是他偷出来,将日本灭亡中国的阴谋公之于众。

中国加入协约国参加一战也是他极力劝说的。

甚至在建国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王府井大街”都叫做“莫理循大街”。

这个外国人,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近代中国。

undefined

莫理循出生在澳大利亚季隆市,父母都是旅居澳大利亚的英国人,这注定了他的身体内流动着爱冒险的血液。

16岁那年,他从季隆到昆斯克利夫往返了40英里,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独自徒步旅行。两年以后,他沿着海岸线步行了652英里,相当于北京到安徽安庆的直线距离。

莫理循曾在墨尔本大学学医,却因一次考试不合格与主考官发生冲突而退学。莫理循干脆回归天性,开始仗剑走天涯。

他曾潜入贩奴的船只,了解南太平洋岛民被卖到澳大利亚当苦力的悲惨命运;也曾只身一人坐着独木舟,飘洋度过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墨累河;还曾独自行走2043英里,横穿澳大利亚大陆。

undefined
悉尼《公报》的漫画作者曾将莫理循冒险的经历画下来

胆越养越肥,直到在新几内亚岛上,莫理循受当地土著用一支长矛戳进了身体,差点毙命。幸好随行的探险队员奋力抢救,才将他捡回一条命来,但长矛的倒刺却永远留在了体内,莫理循四海为家的习性开始有所收敛。

1884年莫理循在伦敦接受了治疗,留在了爱丁堡大学继续学医。博士毕业后,他也曾回到澳大利亚老老实实工作一阵子。但两年后,他又想起那个藏在内心深处游走四方的梦想。

undefined
莫理循在美国

辞了职,莫理循四处流浪。美国、西班牙、摩洛哥,直到他的目光已经望向遥远的东方国度。

1894年,那是莫理循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没想到这一来,却再也难以离开。

undefined

这一年,莫理循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一路向西。一直到了缅甸的首都仰光。他那本《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详细记载了中国西南的风貌。崎岖的山路、质朴的船工,无处不在的传教士与横行霸道的英国鸦片,他用影像记录下了巨变前的中国。与这个古老国度的羁绊,也在此结下。

这本游记一经面世立马引起轰动,成了当时外国人看中国的一扇窗户,也让莫理循成了当时的“伦敦小红人”。

undefined


undefined

红到什么程度?连《泰晤士报》注意到了他!

1897年,《泰晤士报》任命莫理循为驻北京记者。

正如前文所说,莫理循几乎见证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历史。而这段时局动荡的岁月,也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莫理循。

undefined

1897年3月,莫理循赴中国东北调查俄国和日本的动向。跨越了数千公里,莫理循在报道称:“日俄之间,在中国满洲必有一战。”果不其然,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中立。

1900年,义和团运动。赤手空拳的百姓们自发围攻使馆区。莫理循的洋人面孔,使他备受煎熬和打击。围困55天后,他已是伤痕累累。甚至连东家《泰晤士报》都以为他被击毙,还刊发了悼念文章。

1901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莫理循耳闻目睹,将掠夺枪杀的细节一一记录了下来。他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也将自己与中国联系得更为紧密。

1911年,武昌起义,莫理循第一时间向《泰晤士报》发去电报:“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使北京陷入极度惊慌之中……”,他成了第一个向世界宣布这一消息的媒体人。比起其他同行,他至少早了一天以上的时间。那两个月,他撰写了8113字的电文,光是邮资就花费了591镑11先令5.5便士。报道自然再一次轰动了世界。

undefined

有人说:“当时的《泰晤士报》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人知道莫理循。”

依托得天独厚的新闻平台,莫理循将中国的内外政情制造出了巨大的舆论力量,这和他广泛的人脉不无关系,这其中就有一位厉害的中国官员。

在官员的宅邸里,他们无所不谈。聊宗教,聊新政改革,聊民族意识的觉醒。莫理循估计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与这位官员的因缘际会,能让他触碰到中国权力的顶峰。

1912年,宣统退位。次年,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这位改变莫理循命运的中国官员感谢他、信任他,当即任命他为政治顾问。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驻京记者一职,走马上任,为袁世凯建言献策。

undefined
袁世凯将自己的签名照片送给莫理循

莫理循的长子出生,袁世凯送上一份大礼;莫理循的母亲和妹妹来华,袁世凯亲自宴请并奉上名贵衣料;莫理循身体微恙,他便马上通过秘书蔡廷干表示慰问。

当莫理循在王府井大街上购置下一处私宅时,袁世凯赐了一个洋名:“莫理循大街”,并在大街南口立英文路牌——“Morrison Street”。

undefined
如今的王府井大街

莫理循十分感动,他凭借“洋顾问”这个身份,向袁世凯提出了许多逆耳之言。

他曾劝诫袁世凯,不要因为与孙中山反目,就取消孙中山建立的铁路总公司;

在一战期间,他看准了协约国胜利的可能性,强烈主张中国参战以提高国际地位,振兴经济;

他甚至在与袁世凯见面后,凭借记忆整理出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之披露于世;还冒着被日方仇视与攻击的危险,戳穿日本帝国的谎言。

莫理循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逐渐从一个冷静客观的旁观记录者,变成了一个当局者。

然而,这场棋局中,他本身也是一颗棋子。

一颗棋子,又怎么可能扭转乾坤?

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历史重演,莫理循的民主共和理想沦为泡影。

有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

泱泱大国的命运面前,莫理循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undefined
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前夕,罹患恶性胰腺炎、胆囊阻塞等多种疾病的莫理循仍连夜撰写着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文件。但消息传来,作为一战战胜国的中方,反倒成了帝国列强瓜分的囊中之物。气愤的学生走上街头,表达不满。年迈的莫理循,与这个他牵绊了多年的国度,都已经羸弱不堪,再没有力气了。

这个和中国近代历史紧密联系的外国人,目睹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和走向共和的孕育与流产。

从探险家,到记者,再到政治顾问,莫理循一生角色切换,以细微之处记录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undefined
西德茅斯,莫理循病逝于此

莫理循曾说:“如果要死,我也要死在中国。”

但他却被深埋在西德茅斯的墓地之中。墓碑上用英文写着:“北京的莫理循”。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3 10: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