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 法拉盛 艾姆赫斯 布鲁伦 曼哈顿 其他 全职兼职 餐馆工 甲店发廊 按摩工 生意转让 二手 二手车 电脑WIFI 防盗报警 失物招领
律师 贷款 旅行社机票 白送 保险 纽约发布 翻译 补习培训 保姆幼儿 搬家 电招车 旅馆 房产 快递货运 美容理疗 考牌练车 加州驾照
印刷招牌 签证留学 移民入籍 会计报税 装修 冷暖水电 可疑号码 法律案例 生活曝光 交友征婚 美甲笔试 手試 拔毛 入籍 纽约驾照

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如果他不是三级片导演,你可能永远错过这些照片

2017-4-29 09:34|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12568| 评论: 0

undefined

如果提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你会想到什么:一定是三级片。迷离的眼神、横陈的肉体,声色犬马间完成了多少懵懂少年的性启蒙啊。

何藩的名字就是那个时候为人所熟知,在一部部风月片的背后,用红色的字幕告诉你他是导演,甚至是第一个风月片票房破千万的导演。

undefined

但是很少人知道,这个看似极尽肉欲的人竟是一位从十里洋场来的翩翩公子。他拿着黑白胶片机拍香港拍了十多年,20多岁时就拿了280个世界摄影大奖,这些照片展示的都是东方的诗意与含蓄的美丽。

那时摄影是西方人玩得东西,几乎没有几个中国摄影师,别说展示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了,连展示中国人的艺术都没能做到,他弥补了这个空位,何藩成为西方摄影界记住的第一个中国名字。

undefined

他们爱他到何种地步?

美国摄影学会连续八届颁给他“世界摄影十杰”荣衔,评论家把他与著名街拍大师比肩,称他为东方的布列松(法国著名的摄影家),售价最高的照片卖了37万港元。

undefined何藩摄影作品。

30多岁时何藩开始尝试拍电影,他属意于艺术片,却因为票房不佳被电影公司要求转向风月片,何藩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尽管后来他把情色电影拍出了自己的一派,朦胧旖旎的画面暗含着东方的软玉温香,《浮世风情绘》还入选德国世界电影年鉴“300部东方经典电影”,但这段经历始终让他耿耿于怀。

undefined《浮世风情绘》于1996年发行的版本改名为《足本玉蒲团》。

“我拍过很多三级片,但我的摄影从未妥协过”,何藩说。

他出入于风尘,但爱的却是街头的烟火。在上海十里洋场出生成长,在香港三丈红尘中成就事业,晚年隐居硅谷南端小城,这位先生毕生追求的,只是一点诗意表达的自由。

1931年的上海,那个城市最迷人的年代,何藩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

买办、洋行不停地转,弄堂里都是人情,女人衣服的褶皱里都是风情。

中和西都在碰撞,整座城市都在喧嚣,有今日无明日似地纸醉金迷。何藩在这样的环境下,很早就接触到了各种文化,他酷爱看书与电影,一边读着“朱门酒肉臭”,一边感受着狄更斯说的“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一种文艺的情怀萦绕着少年何藩。

13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台Brownie相机,少年懵懂地拍下第一张照片。没想到这一拍,从此再也改不了留一只眼睛来看世界的习惯。

undefined何藩摄影作品。

1949年,时代大变,75万人从内地挤入了香港,何藩一家也随着人潮挤进这座本不大的城市。

来港后,父亲在黄大仙开了一家纺织厂,继续祖传的“香云纱”的生意,18岁的何藩则进入了钱穆先生创办的新亚书院——今天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在新亚书院就读文学系的何藩受到了良好的国学教育,对他影响至深,以至于后来他说“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父亲有志让他继承家业,作为家中独子,何藩也曾进入工厂学习管理,但没多久,父亲还是支持他去做艺术工作,因为厂子在他的手上很快就会破产。

undefined

何藩一开始想当一名作家,他爱读巴金,爱读狄更斯,从中国四大名著到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海明威一路孜孜不倦,不料却因伏案太猛,得了严重的头痛病,到后来连看课本都会不舒服。父亲心疼他,鼓励他游山玩水。舅舅也赞助他一台相机,让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摄影。

就这样他开始了用脚步丈量香港的生活,一路流连街景,把来不及写在纸上的话全揉在了胶片里。

undefined路边卖菜的小女孩。

何藩家住在香港金钟附近的麦当劳道,他会拿着相机一路从金钟走到中环的娱乐戏院和皇后戏院,默默等待拍照的时机,上环、湾仔也是他的捕获范围。

那时香港还只是一个小城,远没有当时东方巴黎上海的繁华,也没有现在炫目的霓虹灯箱,光怪陆离的生活还没开始,移民才刚安定,所有人都在脚踏实地拼命往上生长。

undefined街上为生计奔波的男人。

undefined骑楼天光中自己在玩耍的小女孩。

他把镜头对准小人物,光影是精确的,场景是含蓄的,色彩也只有黑白,却在这样节制的画面里,人们感受到了温暖与人情。

undefined中环街市里寒暄的人们。

如果说王家卫的香港是个暗夜路灯下孤身闯荡,充满寂寞风情的女人,那么何藩的香港就是这个女人还未离家的时候,在窗边穿着亚麻旗袍洗衣的样子,朴素而永恒。

undefined

他的照片写意大于纪实,为了一个决定性的瞬间,何藩会在自己选好的景色与光影里等待一个恰好来到的人。

undefined

undefined

他不喜欢太满,在点线与光影的交织中留有无数想象的空间,与传统水墨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因此人们常常能在里面体味出东方的意境来。

undefined

诗歌也是他灵感的来源,还在新亚学院念书时,有一天他读到庾信的《哀江南赋》深受感动,内心喷涌想把这种情感诉说出来。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日穷于纪,岁将复始。

何藩找遍了香港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他去了很多天,终于等到了一个路过的男人,按下快门,终于有了他自己毕生最中意的作品。

undefined《夜幕降临》。

“手推车,一个回家的男人;煌煌大厦,波涛拍岸,深处无声;低角度的光线……我的决定性时刻,简直太神奇了!这个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何藩曾这样说过。

但世人最铭记他的作品还是那幅《靠近阴影》。

undefined1954年,香港铜锣湾英皇书院外,原片以37万港元卖出。

巨大的阴影割裂夕阳,女子低头处心事重重,等那阴影过来,又会进入如何的世界?这是何藩最标志的手法,简单的几何线条里却蕴含了品不尽的韵味。

不过很少人知道,这其实是一张摆拍作品。那天何藩坐在公交上路过此地,恰好看见一幅这样的场面,下车赶回去时这名女子却已经消失了。这个场景令何藩辗转反侧,于是他干脆拉着表妹来到这个地方等到了这道光,拍下了一直挠着他的画面。

undefined

或许从那时起,何藩就有了想要掌控画面、由自己安排每一个视觉元素的念头,于是才有了在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的举动。

刚开始他只是一个小场记,打算一切从头学起,却因为皮相出色一举被导演相中,出演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还演了《不了情》《蓝与黑》等几部电影。

undefined

不过这样的日子持续得不长,1966年何藩开始实验电影的尝试。他不拍宏大的叙事,不拍跌宕起伏的情节,他向偶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学习,用美到极致的画面只讲情感与思想,一部《离》曾扬威康城及柏林影展,《离》曾在英国获最佳电影奖。

可惜这些诗意的画面与印象派的表达还是不能为大众所接受,电影公司要求他停止艺术片的创作转向三级片。不甘心的他硬是把低俗拍成了风月,创造出了一种东方唯美派情色片,露而不淫、情欲而不下流,连啪啪啪都成为了一种仪式与诉说。

undefined《浮世风情绘》剧照。

可惜市场是现实的,他的艺术片叫好不叫座,风月片却把他直直送上了千万票房导演的位置。

学院派也认可他的电影成绩,1994年,除了《浮世风情绘》,黑泽明的《罗生门》、大岛渚的《感官世界》也都入选德国世界电影年鉴“300部东方经典电影”,《浮》还被北京电影学院拿来做教材,备受张艺谋的推崇。

但不能认可的只有他自己。

1982年他获得了一个到台湾讲学的机会,随即停下拍电影的工作,专心做起了一个学者。那三年可能是他最开心的时光,没有市场所迫,全身心投入到艺术里,与年轻的学生交流,灵魂也终于充沛起来。

undefined老年何藩。

90年代,随着录像带的全面兴起,人们可以随意控制录像带的进度,没有人再注意风月片里的剧情,人人都只想调到情色画面过一把瘾。导演也只能放弃讲故事,拍越来越多的性爱画面来满足观众,这把何藩越来越逼入创作的绝境。

终于,1995年何藩离开香港,到美国定居,从此远离这成就了他、又遗憾了他的电影业。

在美国的日子他隐姓埋名,医生说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进暗房操作,他就开始学PS(photoshop),把自己从前的照片再加工,重叠、剪切、明暗调度,不断创作,一直到2016年因肺炎恶化去世。

undefined《勿忘我》,摄于1949年,再创作于2012年。

2014年,何藩曾回香港进行个展,走在他拍过无数遍的中环里,石板街已经换成了柏油马路,面对拔起的高楼,他说这已经不是他认识的中环。

那年来时,他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带着上海“老克勒”的那一套,梳着油头,从一个异乡人变成了香港人,爱过这座城市拼到骨子里的搏杀,又恨过它搏杀到不顾一切的堕落。

但无论如何,扑入到街市的烟火里,他也还是那个优雅绝尘的公子,世人还在研究他走过的路,而他只留一个背影,终其一生都在街角寻找自己的决定性瞬间。

至于他留下的作品,正如蔡澜所说,不论过去还是未来,都将永远是香港的名片。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2-23 14: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