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推出「穆斯林禁令」,使新移民成为惊弓之鸟;事实上,上世纪初美国亦曾签署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导致大量家庭流离失所。美籍电视台监制刘咏嫦的母亲正是当年《排华法案》受害者,先后六次更改姓名以避免遭受遣返;把母亲故事拍成纪录片《对联》的刘咏嫦指,希望美国政府推出新移民法案前, 「仔细想想对国家、社会,以至每一个家庭带所来的后果」。在加州出生及长大的刘咏嫦说,母亲从来不愿把成长、移民美国过程向她分享;直至一次偶然机会,刘咏嫦女儿为完成学校功课,外婆才首次把当年来美的辛酸经历道出。把故事拍成纪录片《对联》(Chinese Couplets)的刘咏嫦接受《苹果》专访指,近月的「穆斯林禁令」,不幸地与百年前的《排华法案》十分相似,「当权者要想想,推出法案后对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什么代价」。故事讲述刘咏嫦母亲,在1937年国共内战期间、只有10多岁时离开中山,只身前往美国,当时《排华法案》仍然生效,刘咏嫦母亲只能以「契约子女(paper son)」方式,冒充别人子女入境,为避免身分遭揭穿,多年来先后6次改名,一辈子都无法以真实姓名生活;刘咏嫦说,母亲一直不愿分享其成长经历,就是对政府不信任,「她永远不会感到安全,即使子女在美国出生、长大,也只希望保持低调,担心总有一天被发现真正身份」。纪录片中,刘咏嫦与80岁高龄母亲,2000年首次回到中山,不过祖屋已被拆去,只能把外婆名字刻上村公所族谱墙上;完成心愿的母亲,亦在不久后离世,刘咏嫦回忆道「她(母亲)当时很激动,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把外婆名字刻上族谱,对她来说有多重意义」。大学时修读新闻系、电视台记者出生的刘咏嫦说,多年来坚持寻找母亲背后故事,目标为把当年《排华法案》对社会影响向观众呈现,「跟母亲的故事一样,『排华法案』好像被刻意隐瞒,我希望把当中秘密拆穿,找出真相」。纪录片于去年首映,赢得「CAAMFest」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大奖」,现随刘咏嫦到美国各地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巡回放映,包括下月在旧金山、波特兰等城市播放,「不幸地,放映时间正好碰上『穆斯林禁令』,不论华人、日本人还是穆斯林,电影内一样折射出政策对移民的影响」,刘咏嫦指,虽然《排华法案》已成历史,但仍然值得反思当中对自由、平等的意义,「从中失去什么、得到什么,愿观众在讨论时有所得着」。 |
GMT-5, 2025-1-22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