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姑娘在小纽约网上发帖,说男友太“节俭”了。 这男孩是她的高中同学,曾经的暗恋对象,心中的完美男神。 和男神交往后,幻想破灭。 出去吃饭看电影,男友站在身后等姑娘掏钱。看完电影,他非要赶末班公交回家,留女孩一个人在街上打车。去男友家里吃饭,两人热了点剩菜剩饭就凑活了,姑娘想炒个西红柿鸡蛋都不让。 姑娘在论坛发问,我要不要放弃他? 吃瓜群众都忍不住大声疾呼:这样的男友留着过愚人节吗? 其实,这男生被诟病的绝对不是穷,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舍不得为女友付出。 有时候,穷和钱无关。 缺钱是经济状态,贫穷有时却是一种心态。 共享单车为我们的出行带来许多便利,却频遭毒手。上私锁、破坏二维码、毁损车牌,更有人在论坛里大谈开锁绝技,炫耀如何能永久免费。 还有每天刷新荒谬度的社会新闻。红包发得太小,友尽;抢完红包不发,被打。轻者引发口角,重者连命都交代了,诠释了何谓“一分钱引发血案”。 上述主人公的共同点在于一种可怕的心态——差钱。 它让人掉进钱眼儿里,看不见其他。 他们想将公器变私物,将“出门不捡钱等于丢钱”的理论发挥到极致。有便宜不占就觉得亏大了。 别做梦了,自己一毛不拔,别人为何要对你慷慨。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宿舍里总有人好意思吃独食,让别人看着? 匿名用户忍不住怼他:为什么宿舍里总有人不要脸地想吃别人的东西,还理所当然? 想吃,自己买不好吗? 还有找人借钱却把自己当大爷的奇葩。 去年底,闺蜜的室友管她借了1000块钱。过完年回来上班,闺蜜恰好想起来,就向她提了一嘴记得还钱。 这一提,她室友就炸了。从包里掏出500块甩在桌上,怒气冲冲地说,“剩下500明天给你。” 第二天,闺蜜刷到室友的一条微博:“某人穷疯了吧,这点钱天天催债”,还配上翻白眼的表情。 这世界,有时候让人看不懂。你越尊重他,他越践踏你。 利己无可厚非,但损人就是你不对了。 穷人心态,可以用经济学里的稀缺性来阐释。 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需求却无限。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埃尔德·沙菲儿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所写: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它不仅让我们感到不悦,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心智模式也处在稀缺的状态中。 他们提出了“心智带宽”的概念,即人的注意力有限,若稀缺感过分占据,那么人的认知和判断力就会全面下降,也就是进入了“稀缺头脑模式”。 譬如,某人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省钱、如何占便宜,他就无“带宽”去思考投资和未来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实力的停滞甚至倒退,他也变得更为不安。 恶性循环。 正如《稀缺》一书中所倡导的,无论是摆脱贫穷,还是变得更为富足,想要改变当前的经济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出穷人心态。 只想着不劳而获,你不会变得更好,只是会让生活更加贫瘠而已。 |
GMT-5, 2024-12-2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