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华埠自1960年代涌入大量广东人和香港人之后,在包厘街(Bowery)东边和坚尼路(Canal St.)北边逐渐发展,从1980年代开始,大批来自福建移民进入华埠,在包厘街以东沿东百老汇发展出熙熙攘攘的“小福州”。但近年社区又有更新换代之势,九一一事件后,华埠店家更换更加频繁,外族裔也渐渐涌入。不少华裔老侨强调华埠地位不会下降,呼吁华人商家转换思路别放弃。 华埠商业改进区(Chinatown BID)行政总监陈日前表示,“华埠是给穷人和唐人的态度仍在弥漫,而华埠的经济面貌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哄抬的房租让不少英文不好、没能吸引外族裔客人的华人商家搬出。”派街(Pitt St.)2至8号、地威臣街(Division St.)89至95号、以及东百老汇100至104号的原Mobil油站,空置已近八年,开发商于2015年11月获纽约市楼宇局批准,拆除加油站原有建筑,将在该处兴建14层高商业楼宇。位于东百老汇的原中国银行旧址也在去年被华园(Hwa Yuan Szechuan)收回重开餐馆,还有更多小店在更换店家。看到逐渐撤出的华人商家他很着急:“如果你溜了,其他人就会进来。” 陈呼吁更多人对华埠有信心,“华埠小伙子回来开的炒冰淇淋店等新店就很有人气,只要有新意、迎合新消费者需求,有孔子大厦、靠近曼哈顿区域公寓楼Two Bridges Tower以及史泰登岛、华尔街的四通八达的华埠,仍有很多可能性”。 纽约中华总商会执行长于也指出,“纽约市各个地方都存在贵族化的趋势,华埠是最后一个地方,这是必然的趋势”。他表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白领在过去十年不断涌入纽约,纽约人口在过去十年更增加了100万,随着人口的增长,房价攀升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华埠目前最大的公寓楼仍是1970年代建起的孔子大厦,因此华人居民迁出也并不奇怪。“但大侨团仍在华埠,虽然纽约中华公所等多个传统侨团的领袖都不住在华埠,仍不降低华埠的地位以及华人回到华埠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每个春宴都能吸引几千人,华埠的教堂也吸引不少民众。 |
GMT-5, 2024-11-1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