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里邱莹莹失恋失业,心灰意冷,对父亲说“我不想在上海呆了,我们同学都回老家了,他们回去以后,要房有房,要车有车,还有家里人照顾……”。 表哥就是邱莹莹口中那个回老家的“同学”,大学毕业在深圳呆了半年,苦于工作生活压力,回老家找了份文员工作。 现在到了成家的年纪,家里人天天张罗着给他相亲,可表哥嫌小县城的姑娘入不了眼,反倒羡慕起在大城市的同学圈子广,认识的朋友多。 眼红别人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自己却守着圈子里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村上春树有个形象的比喻: 害怕远离故土,远离气味相投的朋友。抛舍不下这份舒适惬意的温暖,就像寒冬早晨不敢钻出热乎乎的被窝。 △ 生活平淡如水,工作单调重复,朋友圈能发的只有公司广告; 出行半径永远在两点一线之间,微信运动稳定在3000步不动; 最大乐趣是与同事讲八卦,最纠结的是晚饭吃什么。 复制粘贴般的日子,一眼就能望到二十年后的生活。 一成不变的生活,习以为常的无聊,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毫无进步。 之前看到关于中国留学生小圈子的新闻报道。 约有64.7%的受访留学生表示交际圈中,本国朋友占到50%以上,在需要倾诉或陪伴时,他们基本会选择本国朋友。 初到国外,独自面对陌生的文化,结识同胞无疑为在外的求学生活增添了几分慰藉。久而久之,学习组队、出门玩耍、吃饭做菜,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国人。 他们待在自己划好的小圈子,那里没有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的困扰。沉浸在“温柔乡”,舒适成了懒惰的帮凶,温水煮青蛙般,将意志消磨殆尽。 领导力大师诺埃尔·蒂奇将人的技能层次划分为三种,最里面为“舒适区”,安全感最强,万事尽在掌控;中间为“学习区”,具备一些挑战性,努力过程中会有些许不适;最外层为“恐慌区”,这里的事情超出能力范围太多,使人崩溃。 惰性使人愿意待在舒适区内,明知是坐井观天却仍愿意做那只温水里的青蛙。 而所谓的走出舒适区,其实就是克服痛苦和恐惧的过程。 艾力在《人生的84000种可能》中写道:“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被束缚在小圈子里,没有勇气跳出来,还自我安慰说:外面风浪太大,冲出去也不可能成功,鲤鱼跃不过龙门。” 多少人就这样把自己困死在了小圈子里。 △ 电影《疯狂原始人》中的克鲁德家族是享受舒适圈的代表。 家训是“新事物是坏的,好奇是坏的,千万要小心”,只有洞穴最安全,这样的生活乏味到让女儿小伊产生“我们现在这不叫活着,这只是没有死去”的质疑。 一次意外使克鲁德家族逃离洞穴,开始新的探险。一路上虽有重重危险,却也见到了奇幻美妙的森林,色彩斑斓的虫鱼鸟兽以及耀眼迷人的满天星斗…… 影片温情,生活却很现实。 面对一成不变但又相对过得去的生活,有多少人会试着去改变呢。很多人只愿“窝在舒适区,困在固有的交友圈,认为人生就是这样,生活就是如此,然后,把一切归咎在命运头上。” 世界顶尖关系网络科学家罗恩·伯特分享过一张图: 在这张图里,向左意味着大而宽广的交际圈,向右代表着封闭的小圈子。实验结果表明,交际圈宽广的人受到的评价更高,更容易成功。 央视女主播张泉灵从央视离职、进入创投界时已经42岁。当她第一次提出要离开时,身边人都在阻拦,因为“改变就有成本”。 可张泉灵有种危机感,“世界正在翻页,如果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42岁虽然没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 △ 诚然,走出舒适圈不是一句“为了梦想”就能成功的,时间、金钱、家庭、能力等,都是束缚。 有人努力逃离小圈子,父母却拼命往回拽; 有人毅然辞职搞创业,对爱好、方向却一无所知。 有人想周游世界去探险,尚未填饱的肚子却在抗议; 在决定跨出小圈子前,可以像美国布兰戴斯大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建议的那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做好万全准备了吗? 这个挑战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现在这个时机点对吗? 一味随大流跳圈子,是给自己找别扭。 不是逼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就能平步青云。真正需要挣脱的不仅是生活的圈子,更是内心的贫乏。 拒绝学习、拒绝改变、拒绝进步,小圈子的围城走到哪儿都逃不出。 正如广告女王庄淑芬所说: “舒适圈这件事,不是跨不跨出去的问题,而是把自己的舒适圈‘扩大’。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与经验不断增加,你的舒适圈自然会持续变大。与其为自己画出一个个独立的小圈圈,然后强迫自己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不如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让能力持续累加且相辅相成,让自己的守备范围愈来愈大,甚至,让全世界都变成你的舒适圈。” 弄清方向,提升自己,“圈子”自然而来。 |
GMT-5, 2025-1-22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