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纽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小纽约网 社会杂论 查看内容

儒家为何喜欢认统治者为爹?

2017-3-25 14:30| 发布者: 弯弓射大雕| 查看: 11748| 评论: 0

儒家从孔子开始,就喜欢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看作是父子关系的延伸,他们一直把君王视作爹,一贯好把统治者认作爹。

《论语.为政》一篇中,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孝顺爹娘就是从政。为什么孝顺爹娘是从政呢?因为统治者是爹嘛。

《论语.颜渊》一篇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要像处理爹和儿的关系一样处理君臣关系。

《论语.学而》一篇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这里的意思仍然是侍奉君主和孝顺爹娘一样都要竭尽全力,甚至献出生命。

到了后来,董仲舒和朱熹等人更是把统治者是爹的观念抬高到“天理”的无与伦比、登峰造极的地步。

儒家认统治者为爹的方式,既有直接的“以孝事君”,也有间接的君父同情,既有告知统治者的“爱民如子”,也有告诫百姓的“移孝于忠”。

毫不夸张地说,认爹能够认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认爹能够认到成体系的程度,认爹能够认到连绵不绝两千年,认爹能够认到五花八门,认爹能够认到骨子里头,环顾全球,回溯古今,纵观世界,唯有儒家这一门。

但是统治者毕竟不是亲爹,历代的君王永远是把最大的好处给有血缘关系的儿孙,而不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指望君王对待自己像“爹娘”对待孩子一样亲,只是不靠谱的愿望。

从现代的政治观念看来,不管是把政府官员看作是统治者也好,看作是公共服务者也好,都不会把他们看作爹。

就像我们不会把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员看作爹,同样也不应该把政府官员看作是家长,因为这些人对我们没有恩情,他们只是我们掏钱请来的公共服务承包商。

但是儒家内心里却把这帮服务人员认作了爹,虽然不知道是“干爹”还是“亲爹”。

儒家认爹言论:

《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


《礼记.乐记》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礼记.乐记》:“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礼记.坊记》:“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長」,示民不貳也,故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喪父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


《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礼记.丧服四制》:“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故為君亦斬衰三年,以義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練,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喪不過三年,苴衰不補,墳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終也;以節制者也。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士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孔子家语.贤君》:“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传曰》:“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 ”


因此《春秋》上国君没有恶名,臣不称善,善都归于国君,恶全归给臣。作臣的原则与大地相一致,所以做人臣的,事国君如同大地侍奉上天一样。做人子的,侍奉父母如同土侍奉火一样。土虽居于中央,也是每一岁七十二日的主宰,靠近火,以便调和生长养成,然而不出名的原因,是全把功绩并到火上,火得以旺盛,不敢喝天父分享功绩和美名,是孝的最高标准。因此孝子的行为,忠臣的道义,完全取法于大地。大地服侍上天,如同在下位的服侍在上位的。


不能面对阳气的就是臣下和孩子,正面对阳气的,是君主和父亲。所以君主面向南,将阳气当做方位。阳气尊贵而阴气低贱,是上天的规矩。


“尧对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百姓对待尧如同父母。《尚书》说:“经过二十八年,尧才死去。百姓如同死去亲生父母一般。普天之下,停止音乐、愉悦三年。”


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的关系,全由阴气和阳气的原则取法而来。


国君是阳,臣下是阴;父亲是阳,儿子是阴;丈夫是阳,妻子是阴。阴气的规则,没有独自运行存在的。它在刚刚出现时也不能独自出现,它在最后也不能分得功绩,有兼得的意思。所以,臣下从国君那里兼得功绩,儿子从父亲那里兼得功绩,妻子从丈夫那里兼得功绩,阴气从阳气那里兼得功绩,大地从上天那里兼得功绩。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西方属金,是大理司徒。司徒崇尚正义,臣下为国君而死,普通人为父亲而死。”


《春秋繁露.郊祭》


“天子像侍奉父母一样侍奉上天,像对待自己子孙一样畜养百姓。百姓没有全部实现温饱,不去祭祀上天,这如同子孙没有吃东西就不用给父母吃一样。言论没有比这种说法更违背礼节了,这种说法离有礼太遥远了。先尊贵而后低贱,谁比天子更尊贵?”


“父亲是儿子的上天;祖父是父亲的上天。没有上天还能生活,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天子从上天那里领受命令,诸侯从天子那里接受使命,儿子从父亲那里领受命令,臣妾从国君那里接受使命,妻子从丈夫那里接受使命。”


《春秋繁露.执贽》


“拿见面礼,天子用香酒,公侯用玉,卿用羊羔,大夫用雁。大雁本是有长幼区别的东西。年长者在普通百姓之上,一定迟缓地有先后的顺序,一定恭敬地有次序的规矩,所以大夫用它作为见面礼物。”


《春秋繁露.玉杯》


“所以即使有大贤之人,他能替国君包容缺点,却不能替国君让他没有缺点。《书经》说:’他的君主可以去掉他的病痛。”服侍亲人也是如此,都是最高的忠和孝。不是最有贤德的人怎么能这样呢?父亲不像父亲,儿子就不像儿子,国君不像国君,臣就不像臣。”


《春秋繁露.玉杯》


“臣下应该为国君讨伐贼寇,如同儿子应该替父亲先尝药。儿子不尝药,所以加给他杀父的罪名;臣不讨伐贼寇,所以加给他杀君的罪名。”


《孝经.孝治》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孝经.圣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


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荀子.议兵》:“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


《孟子.梁惠王下》:“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滕文公》:“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朱子语类》


“如父子本是一气,子乃父所生;父贤而子不肖,父也管他不得。又如君臣同心一体,臣乃君所命;”


“如虎豹只知父子,蜂蚁只知君臣。”


问:“性既无形,复言以理,理又不可见。”曰:“父子有父子之理,君臣有君臣之理。”


“盖道只是合当如此,性则有一个根苗,生出君臣之义,父子之仁。”


“父子自会亲,君臣自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


“圣贤能尽其性,故耳极天下之聪,目极天下之明,为子极孝,为臣极其忠。”


“今释氏自谓光明,然父子则不知其所谓亲,君臣则不知其所谓义。说他光明,则是乱道!”


“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


“且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


“问:‘君臣父子,同是天伦,爱君之心,终不如爱父,何也?’”


“且如为子须孝,为臣须忠,我又如何异於人?”


“如平时知得为子当孝,为臣当忠,到事亲事君时,则能思虑其曲折精微而得所止矣。”


“知止,如知为子而必孝,知为臣而必忠。能得,是身亲为忠孝之事。”


“或言:‘大学以知止为要。”曰:“如君便要止於仁,臣便要止於敬,子便止於孝,父便止於慈。’”


“至善,如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者,固如此。”


“龟山曰:‘知是知此事,觉是觉此理。’且如知得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是知此事也;又知得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敬,父之所以慈,子之所以孝,是觉此理也。’”


《朱子语类》


“无信,则相欺相诈,臣弃其君,子弃其父,各自求生路去。”


“圣人只是一个大本大原里发出,视自然明,听自然聪,色自然温,貌自然恭,在父子则为仁,在君臣则为义,从大本中流出,便成许多道理。”


“如臣弑君,子弑父,及齐襄公鸟兽之行等事,皆人伦大恶,不审是绝灭天理?”


“如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此义也。所以慈孝,所以仁敬,则道也。故孟子後面只说‘集义’。”


“人君,便是撞著个仁道理;为人臣,便自撞著个敬道理;为人子,便自撞著个孝道理;为人父,便自撞著个慈道理;与国人交,便自撞著个信道理,无而不然。”


“或问:“如蝼蚁之有君臣,桥梓之有父子,此亦是理。”曰:“他只有这些子,不似人具得全……”


“如子之於父,臣之於君,其分至尊无加於此。人皆知君父之当事,我能尽忠尽孝,天下莫不以为当然,此心之所同也。 今人割股救亲,其事虽不中节,其心发之甚善,人皆以为美。又如临难赴死,其心本於爱君,人莫不悦之,而皆以为不易。 且如今处一件事苟当於理,则此心必安,人亦以为当然。如此,则其心悦乎,不悦乎?悦於心,必矣。” 先生曰:“诸友而今听某这说话,可子细去思量看。认得某这话,可以推得孟子意思。”


“又问‘存心养性’。曰:‘存得父子之心尽,方养得仁之性;存得君臣之心尽,方养得义之性。’”


“所谓道者,如天道、地道、人道、父子之道、君臣之道、“率性之谓道”是也。”


“诚是实有此理。检点自家身命果无欠阙,事君真个忠,事父真个孝,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其乐孰大於此!”


话糙理不糙,学术点讲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以忠孝合一为主体的思想,通俗点讲儒家是认统治者为爹,一点问题都没有。


“认爹秘笈”:


一、不要直接说统治者是爹,而是要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爹怎么怎么样,统治者怎么怎么样,子应该怎么怎么样,被统治者应该怎么怎么样。”


二、不要说“孝敬”统治者,而要说“忠于”统治者,同时这“忠”和“孝”要合一,不说“忠”和“孝”到底有什么区别。


三、要善打亲情牌,利用民众的最基本情感,不断地说“爹和统治者要对儿和被统治者要慈祥和仁爱”。


四、要不断强调“孝悌”,因为父亲和兄长是每个“孝子”都从小就接触的,天然就是比“孝子”要大,所以要从蒙学就开始教育顺从。


五、“孝”要通过礼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要“早请示,晚汇报”。


六、要设立恫吓的人类底线,不“忠孝”就不是人。


七、要尽可能多剥夺“孝子”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即使“孝子”成年,也不能让他们有过多的自主权。


八、要让“孝子”把孩童时代的无力和依赖感一直伴随到官场直至终身。


九、要让“孝子”习惯感恩,哪怕是“孝子”独立完成的事情,也要让他们习惯感恩于“君父”。


十、要告诉孝子家里只有一个爹,国家也只有一个主。


古代人是如何感激“皇恩浩荡”的?


兹举例如下:


柳宗元说:“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柳宗元.为耆老等请复尊号表》)


韩愈说:“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韩昌黎文集校注.请上尊号表》)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 匿名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GMT-5, 2025-1-22 18:05

返回顶部